
地球是一个奇迹
旅行|阿联酋
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广阔外墙区域,孕育着一座生机勃勃的植物园——植物不仅扎根地面生长,还遍布建筑的露台与屋顶。这座博物馆是萨迪亚特岛新落成的多家文化机构之一,而这些机构均隶属于一个全新的文化区。|国家地理图片集

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1月22日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与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传奇机构并肩,共同肩负起讲述地球演化故事的使命。
国家地理在竣工前的最后建设阶段获得独家探访机会,抢先领略了馆内部分世界级展品的独特魅力。
在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众多展品中,“斯坦”(Stan)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霸王龙骨骼化石之一。这具38英尺长的骨架,因独特的展示方式更添震撼感:它是全球首个还原两具霸王龙激烈搏斗场景的展品。
不仅如此,馆内还有一系列动态巨型动物展品,比如刚完成清理的蓝鲸(blue whale)骨架,以及从阿布扎比酋长国出土的四齿象化石,这些展品的呈现都依托了古生物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然,博物馆的价值远不止于化石:游客在这里既能通过互动装置追溯地球的历史,还能亲眼见到著名的默奇森陨石——这颗陨石中含有地球上尚未发现的氨基酸。
“我们真正想实现的,是让每个孩子眼中都燃起好奇的光芒。当他们走进博物馆,眼睛会一下子亮起来,看着展品惊叹:‘天呐,真不敢相信这些东西曾经真实存在过!’”文化和旅游部主席穆罕默德·哈利法·阿勒穆巴拉克(Mohamed Khalifa Al Mubarak)在国家地理独家探访博物馆时,向记者道出了这样的愿景。
作为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萨迪亚特文化区即将亮相的新博物馆之一。萨迪亚特文化区是阿联酋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打造的项目,未来还将引入古根海姆博物馆、卢浮宫等国际知名机构的分馆。
就连观景体验都别具匠心:这座占地近37.7万平方英尺的建筑,像一块天然岩层般矗立在萨迪亚特岛的滨水区,面朝海湾,馆内还配套建有一座植物园,景致十分独特。
“如今的世界里,我们满耳听到的都是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以及世界将要如何改变的话题。可当你走进这样一座博物馆,走上屋顶看到眼前的一切时,一定会忍不住感叹人类创造的力量。”阿勒穆巴拉克说,“这种力量,值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视和赞美。”
如果你已经在搜索前往阿联酋的机票,不妨先跟着我们,提前逛逛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新开放的几处亮点展区。
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通过常设展厅,完整勾勒出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些展厅将带领游客追溯太阳系的形成历程。与之相连的系列展品,同样会引导参观者聚焦地球当下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同时深入探寻人类的演化故事。|国家地理图片集
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绝非仅能观赏最新、最震撼恐龙展品的场所——它更让人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特意聚焦于700万年前在阿布扎比及其周边地区栖息的物种:彼时这里植被繁茂,孕育了众多不同种类的巨型动物,生机盎然。|国家地理图片集

王者对决:霸王龙的生死之战
在流行文化里,没有哪种恐龙能像霸王龙那样,自带“顶级掠食者”的强大气场。正因如此,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不仅展出了“斯坦”的真实化石骨架,还特意将这具38英尺高的骨架融入了一个充满动感的场景中。
过去几十年里,“斯坦”的化石复制品曾在全球多座博物馆巡回展出,期间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它的颈部留有咬痕。古生物学家推测,“斯坦”在如今的南达科他州走向生命终点前,曾与另一头巨型掠食者展开过激烈搏斗。
当游客转过一个拐角,就能亲眼看到“斯坦”与另一具霸王龙“缠斗”的场景——这在全球恐龙展品中尚属首次——而它们脚下,正是一具倒地的三角龙化石,仿佛在争夺这顿“猎物”。
与蜥脚类同行:置身恐龙巨人之间
走进主中庭,五具75英尺高的蜥脚类恐龙模型会立刻吸引你的目光:其中包括两具梁龙科恐龙、一具腕龙、一具卡特龙和一具巴洛龙。和其他博物馆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展品不同,这里并没有用围栏将游客与展品隔开。
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总监菲利普·曼宁(Phillip Manning)告诉国家地理,团队的灵感来自该杂志1989年6月的封面——封面上,一头幼年蜥脚类恐龙正走在两具成年恐龙的脚边。
“我们希望让游客感觉自己‘站在蜥脚类恐龙的脚趾之间’,近距离感受这些‘恐龙巨人’的魅力。”他这样解释道。
在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引人瞩目的核心展品当属两具霸王龙的激战场景还原——这在全球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尚属首次。展品中右侧的 “斯坦”(Stan),是迄今出土的最完整霸王龙骨骼化石之一,它正与另一具霸王龙为争夺脚下的三角龙遗骸陷入缠斗。|国家地理图片集
家园的过往:中东大地的亿年变迁
作为中东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花了大量心思梳理并展示该地区鲜为人知的地质历史。
如今一提到阿拉伯半岛,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高耸的沙丘和繁华的都市景观,但700万年前的阿布扎比,却是另一番模样:当时有一条河流贯穿这片土地,滋养了丰富的植物,也孕育了众多巨型动物。
其中,在阿布扎比酋长国西部地区的巴努纳组古生物遗址,人们发现了施氏剑四棱齿象的化石——这是一种拥有四根长牙的巨型象类,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
鲸鱼的身影:近距离感受海洋巨人
在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能和“斯坦”争夺“最吸睛巨型展品”头衔的,或许是一具85英尺长的蓝鲸骨架。这具蓝鲸的尸体于2021年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被冲上岸,如今以骨架形式在馆内展出,成为“鲸鱼死亡后如何滋养海底生态系统”主题展区的核心展品。
而这具蓝鲸骨架,还藏着一个“惊喜”:纽约、伦敦等地博物馆的标志性蓝鲸展品,大多高悬在游客头顶,而阿布扎比的这具蓝鲸骨架仅离地面10英尺,游客站在它下方,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头“海洋巨人”的庞大体型。
“这具蓝鲸骨架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在展厅里散发的强大存在感。”博物馆项目协调员朱迪思·麦卡莱斯特(Judith McAlester)说,“无论未来我们在展厅里再添加什么展品,这种存在感都不会被削弱。”
恐龙热潮的源头:被误称的“迅猛龙”
提到恐龙,人们往往最先想到那些体型庞大的种类,但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特意为恐爪龙(Deinonychus)留了一方“舞台”。恐爪龙的名字源自拉丁语,意为“可怕的爪子”,不过游客更熟悉的,可能是它的一个误称——“迅猛龙”。
当年作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为《侏罗纪公园》搜集资料时,被恐爪龙的形象深深吸引,但觉得“恐爪龙”这个名字太拗口,便进行了艺术加工,给它起了“迅猛龙”这个名字。
后来斯皮尔伯格改编电影时,也沿用了这个名字。如今游客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尊真人大小的恐爪龙青铜雕像;走进恐龙大厅,还能看到基座上两具恐爪龙“攻击”腱龙的场景还原,生动展现了这种恐龙的掠食习性。
撰文:Nick Martin
摄影:Craig Cutler
编译:Arvin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