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累岛只有1.95平方公里,可上面有将近19万人,密度直逼10万/平方公里,放眼全世界除了两个几百人的海地小岛,根本没人能跟它比。关键这岛还孤零零浮在印度洋正中间,最近的大陆印度都600多公里远,四周什么都没有,就这么一个小点硬生生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医疗、教育中心,全国一半工作、一半机会都挤在这里,怪不得外岛的人拼了命往这跑。
1972年,马尔代夫开了第一家度假酒店,就一个岛一家酒店的模式,游客来了直接包岛,喝酒、穿比基尼、晒太阳,本地人基本不打扰。总统伊卜拉欣·纳西尔发现这来钱太快了,比捕鱼强一万倍。1978年,盖约姆上台后直接把这事干到极致,30年里批了上百个无人岛给国际酒店集团,一堆大牌全来了。现在全国有170多个“一岛一度假村”,2024年游客冲到206万,2025年目标更高,直接干了5亿多美元收入,占GDP快30%,政府税收九成靠这个。
钱是赚到了,但全砸马累了。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学校、最体面的公务员岗位、旅游业的管理和后勤活,全在首都。外岛还是老样子,靠打鱼,鱼越来越少,还得跑老远,非法外国渔船把鱼群扫荡干净。年轻人一看,在外岛一个月挣几千,在马累或者度假村轻松翻几倍。80年代开始,人口就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1967年马累才1.1万人,1977年翻了快3倍,90年代又翻,2006年就10万出头,到2022年普查整个大马累地区已经21.2万了,主岛马累单岛估计18-19万。2024-2025年,联合国和本地数据估算全国人口53万左右,马累岛还是那个数,密度没降反升。
空间不够先填泻湖,80年代把岛中间的水坑全填了盖楼。后来实在挤不动,1997年就开始造新岛。荷兰、比利时公司抽海底沙,一期188公顷,2004年第一批人搬进去,现在一期快满了。二期2015年开工,244公顷,目标24万人口。到2025年胡尔胡马累已经快10万人了,整个大马累区估计快40万,全国人口三分之二都在这岛上。2018年建的中马友谊大桥把机场、马累、胡尔胡马累串起来,开车几分钟就到,通勤总算没以前那么惨。
但老问题还是老问题。岛上摩托车12万辆,路就那么点,堵得死去活来,政府2023年报告说82%的路面被车占了,比纽约还狠。电全靠烧柴油的大发电机,水全靠海水淡化,污水直接排海里几百米外,有时候潮水一退又冲回沙滩。垃圾一天500吨,拉到旁边的岛烧,烟熏火燎,当地人叫它“垃圾岛”。海边全是丑兮兮的混凝土四角块防波堤,游客压根不来马累看海,他们直接飞度假村。
最要命的是海平面上升。全国80%的土地不到1米高,马累主岛平均也就1米出头。IPCC说本世纪末如果高温室气体排放,海平面可能涨0.8-1米,马累就算有防波堤也够呛,度假村不能砌墙,砌了游客还不来了。2004年海啸就把全国淹了个遍,死100多人,损失半年的GDP,好多外岛直接废了,居民全跑马累。2022年西南部又发大水,20个岛被淹,研究说这种极端事件到2050年可能每2-3年一次。
政府旅游赚的钱一半拿去防气候变化,胡尔胡马累造得2米高,就是气候避难所。还在规划三期、四期,再造几个岛,把马累扩展成一个大城市群。2025年新修订的胡尔胡马累总体规划直接把港口扩到53公顷,加11座桥连三期,目标是到2035年整个新区能住几十万。但这也治标不治本,全国人口还在涨,出生率虽然降了,但基数大,外加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的外劳一大堆,2022年普查外国人占26%,现在估计更多。
马累的密度已经到人类居住的极限了。几代人挤一间屋,客厅当卧室,厨房小到转身都难。年轻人结婚没地方住,只能等政府分胡尔胡马累的廉租房,排队排到猴年马月。医疗、教育虽然比外岛好,但人太多一样爆满。旅游业看着风光,其实本地人大部分只能干底层活,服务员、船夫、清洁,高管全是外国人。钱赚了,但全砸在首都防护和填海上了,外岛越来越穷,年轻人越来越往马累挤,形成死循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