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感受酒都——仁怀,已经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
远眺仁怀▲
虽然后来又去过几次,但第一次踏进酒都,心情确实有点不一样。
记得那天我们还在车上的时候,同事们就开玩笑说,到酒香弥漫的酒都,一定不醉不回头啊,我笑着说,但愿不喝酒就能醉醺醺回来。同事接着说“想得美,大家别忘了我们是去工作啊!”
中国酒都▲
其实,祖国的山河很多地方都去过了,不是说因为游山玩水,关键一点是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文化魅力。
酒都仁怀确实有点不一样,一次胜过一次的变化,不仅发展翻天覆地,而且一次比一次感触更深。
航拍茅台天酿景区▲
第一次来到贵州仁怀,恰逢登高望远的重阳节。
记得那天我们车行了接近四个小时,那时从遵义到茅台的高速路还没有修通(现在是高速路直达),因此走老路用的时间就要长一点。但是,心中还是怀着一种神秘的憧憬。
出发的路上▲
十月的仁怀秋意盎然,一路上,青山起伏蜿蜒,芳林叠翠,农家炊烟袅袅,特别一路上黔北民居的洋楼印象更为深刻。
偶尔从车窗进入眼帘的美景,也不时点缀着我们的思绪,自然生态对贵州来说,到处都是。关键是每个地方的文化应该有所不同才能更加吸引人。
青山起伏蜿蜒,芳林叠翠▲
远眺大娄山脉绵延起伏的群峰被白如轻纱的云雾缭绕,山脚下的赤水河清波荡漾。
顺着地势而建的小镇和乡村,高低不一的楼群和矮房,洁淨的白墙黛瓦,闪现于赭红色的山崖与苍翠的林海之间,放眼处皆是深厚而又朦胧的诗意。
大娄山云雾缭绕▲
顺着地势而建的小镇和乡村▲
赤水河边自商周以来便因盐运而生酒酿。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一三五年,汉武帝刘彻令一得力官吏唐蒙出使南越,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产的枸酱酒。唐蒙觉得甘美异常,归至长安后,他将这枸酱酒献给了汉武帝,并上书建议通夜郎道,置官吏。武帝饮此酒后也不由赞其“甘美之”,并准唐蒙为郎中将,带领一千士兵和负粮的一万余人,从巴郡入南夷。唐蒙以恩威并用的方式招抚夜郎侯,又对秦代已有的五尺道进行了重新修缮开通,连接起中原与大西南。
汉武帝刘彻令官吏唐蒙出使南越▲
唐蒙被后人称作“西南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清代诗人陈熙晋曾写道“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即说到自汉代时由枸酱而引发的融通,历经岁月变迁,如今仁怀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酿酒胜地,其产出的茅台酒更是享誉世界,古来的故事也随之流传至今。
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枸酱酒▲
令仁怀人骄傲的是,他们从小就是听着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长大的,老一辈讲起红军当年经过仁怀,会回忆起许多生动的情节。
一九三五年三月的茅台镇,已有数十家酒坊,即便战事逼近,酒坊的蒸酒灶仍未完全熄灭,蒸汽混着硝烟,成了茅台渡独有的气息。红军选定的渡口,岸边堆满酒坊晾晒的酒糟,得知红军要渡河,镇上未撤离的百姓悄悄打开家门, 熟悉水性的乡亲扛着船桨、绳索直奔渡口,帮着红军战士搭建浮桥,修补漏水的木船。在茅台镇的酒坊里,红军卫生员取了一些白酒,用来为受伤战士消毒伤口。临走前,留下一张借条,还盖上了红军部队的印章。
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在仁怀长岗镇红军医院遗址里,我们看到了经过修复还原的当时的场景。
那些极为简陋的稻草地铺,门板搭成的医疗手术床,曾救治了无数红军伤病员。红军当时医疗物资极度匮乏,酒精等基本救护用品短缺,而茅台酒酒精含量约百分之五十三,具有杀菌作用,军医们便用茅台酒为伤员清洗伤口、消毒器械,降低了感染风险,成了红军救急的珍贵“药品”。
仁怀长岗镇红军医院遗址▲
仁怀红军街▲
记得当我们到达仁怀时,第一印象并没有什么特别。
首先看到的是进入市区的路上有一个两层楼高的茅台酒瓶映入眼帘,这也就正式拉开首次“酒都的行程之旅”。
两层楼高的茅台酒瓶映入眼帘▲
茅台镇▲
重阳节那天,仁怀茅台镇举行的盛大“祭水”仪式是我们参观重头戏。
这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端午製麯、重阳下沙”的传统凝聚着人们顺应自然的古老智慧。我问什么叫“下沙”?一位美丽的仁怀女子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自重阳到端午的初冬到春天,赤水河里的水是清澈的,而酿造美酒必须取清澈之水,到了重阳“祭水”之后,便可取水煮沸,浇至堆积的红缨子高粱上,进行翻搅,这一番程序便叫“下沙”。还因为那一颗颗红高粱小而坚硬,如赤水河底的精沙,经得起九次蒸煮而不溶散,只是将内心的精华全付于水的融合升腾,在一次次熬炼中,以神奇之力将水化作了酒。
茅台镇“祭水”仪式▲
茅台镇,不仅有如画般的风景,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色,为酿造顶级的酱香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茅台镇背靠巍巍群山,面临蜿蜒的赤水河,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为酿酒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基础。同时,温和湿润的气候,使得茅台镇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为酿酒微生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此外,赤水河清澈纯净的水质,更是为茅台酒注入了独特的灵魂。这些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共同铸就了茅台酒独一无二的品质与风味。
茅台酒厂大门▲
俯瞰茅台酒厂全景▲
仁怀人因水和高粱而酿造出了美酒,又因这美酒越发爱这水和山间的植物。
人们常说“好水才能酿出好酒”,对河流的敬畏,早就已经融入了仁怀人的基因里。在赤水河的支流五马河边,人们还会讲起那块三洞桥头的古碑,那是光绪二十三年刻下的“禁捕鱼碑”,当地乡贤以刻石告诫乡邻护河惜水。
三洞桥▲
禁捕鱼碑▲
当地老人他们说起儿时的记忆,五马河曾是一条绿树依偎,清水长流的河。
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十一家煤厂和二百七十八家造纸作坊的兴起,工业废水与废料肆无忌惮地排入河中,这条秀丽的河竟然变成了臭不可闻的“黑水河”“蚂蟥河”。
五马河曾是一条清水长流的河▲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很快成立了。
在人们的守护下,河水一年年变清,消失多年的鱼儿重新成群游动,甚至有白天鹅、黑天鹅前来栖息觅食。五马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里产出的花卉苗木、蔬菜瓜果作为绿色食品远销港澳。
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清理河道▲
还有一句是:“挖文化”。这令人想到开掘,在贵州仁怀这片山地里,该有多少故事值得开掘呵。
那天,我们被安排在酒都酒店住,夜晚的酒都,更是一个不眠的城市,到处不仅都是酒香,还有无数让我们感受的酒文化。那天晚上,陪我们吃饭的是宣传部门的人,还有几个做酒企的老板。我虽然不会喝酒,但那天喝了几杯,因为就是要真正感受一下酒都的人们除了造酒,对酒有没有更深的认识。
聚餐喝酒▲
酒在贵州人的心中已占有不替代的地位。
而通过到仁怀之行,我也感受到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酒。其实,大家喜欢的并非是酒,更喜欢的是酒桌上的气氛,酒几千年的文化。也可以算成“酒不醉人”人自醉啊!三杯酒下肚,大家恨不得成为朋友,为事业抠心掏肝,奋不顾身......
更喜欢的是酒桌上的气氛▲
在仁怀的任何地方,只要你认真感受,到处都是酱香酒味扑鼻而来。
酒文化根植于仁怀人生活中,仁怀人一年四季要饮酒,所有活动都要饮酒。即使没事儿的时候自斟自酌也要饮酒。数千年的饮酒习俗和丰富的酒文化对仁怀人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一直到今天,仁怀的酒香更是远飘重洋,香飘万里。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宾客,只要喝过茅台酒就会知道“仁怀”这个地方。
《赞茅台·七律》——作者
琼浆玉液数茅台,赤水佳酿韵自来。
古窖经年藏雅趣,陶瓶盛月映瑶台。
轻斟浅嗅香盈腑,慢品长思梦入怀。
醉里乾坤天地阔,千秋国酿壮吾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