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之湄”——陆游出生地之行
陆游71岁时那年,写下两首绝句告诉人们,他的出生地是在“淮之湄”。尽管“专家”对“淮之湄”有多种说法,但“淮之湄”是淮河寿春至颍口段一说占上风。“颍口”是位于安徽寿县古城西南淮、淠、颍三水交汇处正阳关古称,也称羊石、羊市。
图:正阳关进镇牌坊
正阳关,是中国古代八大名关之一。《中华名关》一书,收录名关113座,正阳关名列第16位。与其它名关不同,正阳关拥有完整的城池。民国到解放前夕,正阳关为列于合肥和安庆之后的安徽八大要城之一。可见,当时正阳关的名声并不算小。
图:正阳关街口的标志性雕塑:羊石。红色花岗岩上写着羊登山石,寓意正阳关人民奋斗拼搏,勤劳致富。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公元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说在2500年前,这里原是一处牧羊的河滩,楚子(楚灵王)在州来(古国名)这一带(颍尾)狩(打)猎。这里羊市(正阳关)已经初具雏形。
正阳关之为“关”,最初为军事“关隘”,后来为国家“钞关(税关)”。
正阳关处于长淮水陆联运的枢纽位置,古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历来就是军事要冲,得之则可控扼淮颍,襟带江湖,失之则无法在淮南立足,门庭洞开,是决定胜负的兵家必争之地。正阳关的战争史从楚国南进开始,延续2000多年。
前秦与东晋在此南北对峙,淝水一战前秦主苻坚在此兵溃国亡。后周与南唐在此数年攻守。大金与南宋的隔河对峙。清军与捻军、太平军在此殊死争夺。
千里淮河,浩浩荡荡,水可以载战舰,当然也可以行商船。古代正阳关得水运之利,擅舟楫之便,商贸自古繁荣,是淮河中游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图:南门“解阜”外额“淮南古镇”
在正阳关南门(解阜)有一块石刻的匾额,上书“淮南古镇”四个大字,足见当时的地位。(注:按地理位置,淮南泛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这一带,现在淮南市≠淮南。而将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已是2015年12月3日事。)
正阳关在宋代名为“来远镇”,是寿州下辖的重要市镇。南宋时,宋金两国划淮河为界河,正阳关是宋金边界的贸易口岸。
图:北门“拱辰”,外额“凤城首镇”
明朝朱元璋称帝后,将此地作为其家乡所在的凤阳府辖区,正阳关北门(拱辰)至今尚存“凤城首镇”四个大字。
明清时期,这里是官盐的集散中心,由正阳分发49州县。明成化元年(1465年)在此设立征收税赋大关,直属户部管理,“正阳关”因此得名。
正阳关最为繁华的年代是清同治年间,置通判、巡检、把总。二十八省人在正阳经商,江西、浙江、山西等15个省、市在正阳关设立会馆,英、美、法、德等国派人在此传教、行医、办企业、开银行。这个时期的正阳关,已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大知名度,民间遂有“金正阳”“银正阳”之说。
昔日正阳关的繁华远胜寿州城(今寿春),甚至有“先有的正阳关,后有的寿州城”说法。
图:历史上正阳关也是一座城,城区南北1.3公里,东西0.4公里。
民国时期,正阳关是内地常关之一,隶于财政部,当时税收占安徽省全省三分之一。因政局动荡,还配备了三个营约千人的军队,并在关卡旁边迎水寺的空地上架设机枪,时而鸣枪以作威慑。
依靠四通八达的水运航线,正阳关的繁荣走向巅峰。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古城内有着七十二座庙宇,八个会馆,一百四十余家老字号,百余家鸦片烟馆与赌场,八百多个登记纳税的明娼,数百名沿街乞讨的乞丐,欧美诸国的廉价商品,南腔北调的各地商贩,政党社团的秘密组织,五光十色,充斥其间,她是一座古老与新锐、欢笑与眼泪并存的城市,虽然小,但应有尽有,人口最高时超过7万人。1949年城区人口还有5万多。
现在正阳关为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建制镇(2004年9月由原正阳镇和原建设乡合并而成)总人口约4.6万,镇区人口更少。不可设想,建国后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地区(2018年寿县脱“贫”)。
正阳关衰败正如古城墙抵挡不了热兵器的进攻一样,千里长淮的传统水道也无法与日渐延伸的陆路交通相抗衡。1945年开始,这里货物运输多走更为便捷的公路,同时正阳关也失去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
民国初年,安徽计划修一条“安正铁路”,“安”指当时省城安庆,“正”指终点正阳关。遗憾的是,这条路后因时局变化没有修成,直接导致了正阳关的没落,安庆与正阳关一样,也错过铁路发展,经济发展受堵,最终让出了省会。
1935年三百多公里的淮南铁路的建成,进一步削弱了正阳关的交通枢纽地位,上世纪90年代的京九线未能落脚淮南,一直到2019年12月商合杭高铁(商丘—合肥—杭州)线路途径寿县才有铁路。
现在的正阳关还是交通“闭塞”之地,不通高速。正阳关距离寿县县城寿春约30多公里,距离最近火车站约40公里(2019年12月通车),对外交通仅一条109路公交线路通县城,到火车站还要转车,走的是乡道。唯一快捷外出有几班“合肥-正阳”约100多公里的长途客车。
古代以水而生的城市,一旦近代铁路的缺失,就失去了发展机会,进而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边缘化。如江苏扬州位于长江、大运河枢纽上,2004年前“地无寸铁”,2020年底才通高铁。千年繁华的“一线城市”沦落为现在“三、四线城市”。同样因为铁路可以拉来了郑州、石家庄、合肥这样省会城市。
也许几十年的“闭塞”,上世纪80年代正阳关原貌还保存较好。但90年代正阳关城区改造,原有的历史遗迹石条街、古井、古名居大部分被拆除。原有72条巷道,许多街巷已经消失。正阳关城墙被推倒,仅存东、南、北三座城门,西门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在淮河上炮艇轰击炸垮。
图:幸存的老镇区
幸亏目前在镇中部老街上尚保留着已被风雨剥蚀了朱颜百年老屋,青砖黛瓦,格门花窗。古巷铺路条石已被泥土掩盖,但依旧曲折幽深。记录着沿淮的文化与文明,向世人昭示着这块土地曾经的辉煌和繁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