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三个字,在中国还是太普遍了。它通常是一座山体,也可以是一个景区,甚至可以是众多地名中的一个。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马鞍山”,马鞍山人,只道是寻常?
马鞍山人其实是很在意的。
纵观平时,对“马鞍山”有各种各样的怨言,到了互联网上,看到马鞍山的字眼,还是忍不住点击进去,尤其是看起来似乎“很特殊”的马鞍山。
“这是辽宁的鞍山”
“这是香港的马鞍山野郊公园”
“这是淄博的马鞍山旅游区”…
“别看了,这是武汉的马鞍山森林公园”,不是安徽马鞍山!
马鞍山是“猎奇”的,马鞍山人是“傲娇”的。
马鞍山似乎天生就与自然和旅游“浑然一体”,似乎每处风光都很好,封面上就引得马鞍山人,忍不住就点进去看,“傲娇”的马鞍山人,通常会骄傲的在评论区留下个,我还以为是安徽的马鞍山…
然后其他地区的人,通常也会来一句,马鞍山在哪?我只知道辽宁的那个鞍山。又或者是,我知道,是不是那个南京的小弟?可有趣了。
还真挺谢谢有些“玩地域梗”的大V们,能将马鞍山,宣传的越来越广,让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只有不断的发声,也相信,马鞍山总有一天,会在全国互联网上,留下一个专属自己的位置与标签。
马鞍山是“自信”的,马鞍山人是“实在”的。
马鞍山——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在互联网上,这座城市应当是足够自信的。
早在2009年,中国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不在阐述。“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气势,不在赘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千年李白如此,现代的我们更应该如此。
不过,马鞍山人在互联网上,也是批判的。互联网上有一批讨论度比较大的,关于“马鞍山”的内容,或许都是民生的,贴近大家生活的,都是与大家息息相关的。“与我相关”,马鞍山人是实在的。
正是有如今马鞍山人这种“实在”的批判,不愿止步于过去的荣光与当下的琐碎。
他们一边建设,一边审视,在“挑剔”的目光中,反倒将一个更真实的马鞍山推到了更多人面前。
答案不在于回应所有的误解,而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马鞍山。
也正是在这个反复确认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世界在缩小,马鞍山在扩大。
正文
世界在缩小,马鞍山在扩大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