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这片经济强省里,苏州、南京这些城市总能成为话题焦点,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处,还藏着一座被称为“苏南洼地”的小城—镇江。它可是江苏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常住人口只有322万左右,不到苏州的四分之一。不过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城市曾经做过江苏省会,握有江苏的权柄,并且还有着“一部镇江史,半部苏南史”这样的说法。如今,在苏南群星璀璨的局面当中,镇江正在悄悄走出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
镇江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称“宜”、“朱方”、“京口”等,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正式定名为“镇江”,取意“镇守长江”。它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西邻南京、东接常州,北隔长江与扬州、泰州相望,总面积达3840平方公里,是江苏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设区市。虽小却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春秋时吴越文化交汇于此,三国时期东孙权在此修建“铁瓮城”,唐为运河漕运要塞,明属全国33大商业都市之一,民国初更是江苏省会,点亮了江苏最早的电灯,通上了最早自来水管道。
镇江的文化特征也不相同,它因为历史上多次接纳中原移民而形成“南北兼融”的气质,既有江南的温婉也有北方的豪迈,被称作是“最不江南的江南城市”,而且,镇江同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化典故有着密切联系,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就在金山寺发生,刘备招亲的故事在甘露寺上演,王安石、辛弃疾等文人在这里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满眼风光北固楼”之类的千古名句,这些历史与文化痕迹使得镇江在江苏城市群中保留了一份独特的辨识度。
镇江的区位优势是依托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镇江处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有“南北之要津,九省通衢”之称。东西向的长江和南北向的运河让镇江成为了古代重要的漕运枢纽以及连接华东、华中的重要节点。在近代以前镇江依靠水路发展成商业枢纽,在1861年开埠以后成为长江下游最重要的进出口贸易港口城市,海关白银吞吐量曾在1907年突破3500万两。从更广阔的区域来看,镇江处在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上,东连苏锡常都市圈,西邻南京都市圈,距离上海、杭州、合肥等大城市都不远。
这种“承南启北”的区位,给现代产业和物流发展赋予了天然优势。比如沿江分布的深水岸线占全省三分之一,镇江港年吞吐量超过1亿吨,是长江内河第三大港;沪宁高铁、京沪高速等干线穿境而过,让镇江进入长三角“一小时通勤圈”。近些年,镇江又提出要建成“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靠“南山北水”这样的自然基底把生态资源变成发展潜力,吸引新兴产业和人才集聚,独特的区位加上生态条件让它在区域协同发展里保持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镇江的经济历程走过了从繁盛到低迷再到转型的曲折路子,民国时期它是江苏的经济核心,民族工业起步较早: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分局,1895年创建江苏第一座近代丝厂,不过20世纪之后因为津浦铁路改道、运河漕运衰落等情况,它渐渐被周边城市超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1983年的区划调整丢掉溧水、高淳、宜兴这些县市,所以经济总量缩小很多,一度被人叫作“苏南洼地”,近些年来镇江开始推动“产业强市”战略,形成起“四群八链”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八条重点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转型效果显现出来,2023年GDP达到5264亿元,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五,工业支撑作用明显,航空航天业和海工装备产业增长迅速,有些企业成了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镇江船厂的多功能全回转工作船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中船动力生产的柴油发电机出口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镇江借助开发园区整合、清理低效用地等方式来改进产业发展效率,并且依靠长江岸线资源发展临港经济,虽然经济规模不如苏南其他城市大,但镇江正在用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式慢慢走出自己的道路。
镇江的交通体系与它的地理区位一脉相承,具备“水陆空铁”多维优势。就水上而言,长江镇江段有75公里深水岸线,镇江港可停靠5万到10万吨级船舶,年吞吐量冲破1亿吨,内河航道通过量达1.2亿吨,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江海联运枢纽。铁路网络特别发达:境内既有沪宁城际、京沪高铁等4条干线,连淮扬镇铁路已经开通,镇宣铁路、扬马城际也在规划当中,让镇江变成江苏铁路里程最长的城市之一。公路系统形成起“四横九纵”的路网格局,公路密度位列全省第一梯队,润扬大桥,泰州大桥之类的跨江通道又把镇江和苏北地区紧紧联系起来。
再者就是镇江有大路通用机场,这是华东第一个水陆两用的机场,开通了短途通勤航线,给商务出行和航空产业给予助力,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上,镇江搭建起“干线公交+微循环”,经由改善公交线路,改造断头路等办法来改进内部通行能力,太古山路这些南北向的大道建成以后,解决了主城区被山体分割引发的绕行状况,丁卯高架做到了新区到高铁站的快速对接,“对外联通,对内畅通”的交通局面使得镇江在创建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的时候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镇江方案”。
镇江高等教育规模不大,不过紧贴本地产业需求形成专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是镇江两所本科院校,工科突出,江苏大学在机械工程、农业工程等有传统优势,江苏科技大学重点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符合镇江的船舶产业特色,为加强产学研融合,镇江还规划高校园区,引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这类职业院校,针对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方向培育技能人才。
这座园区被看作“科技文化引领区”,想要聚集师生数万人,成为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镇江也积极经由“金山英才”计划吸纳外部科研力量,像南京大学(镇江)生命健康产业研究院就在本地生根,和当地企业联手搞医疗器械研发,在职业教育方面同样如此,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靠着大路通用机场做实训基地,船舶学院跟镇江船厂等企业共建实习场所,“按需培养”的模式让镇江在人才竞争中形成特色,高校虽然不多,但借助定向合作和精准引才策略,慢慢弥补了高端人才缺口,给产业升级增添动力。
镇江的旅游资源把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融合起来,“三山一渡”最具代表性,金山、焦山、北固山和西津渡古街,金山以金山寺为核心,白蛇传》“水漫金山”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寺里的慈寿塔是南朝开始建造的,可以看见长江风景;焦山是个江中的小岛,有六朝摩崖石刻,被称作“书法之山”,北固山因为三国刘备招亲的故事而出名,辛弃疾曾在那里写下“满眼风光北固楼”。西津渡是古代漕运的重要枢纽,保留了唐宋元明清五代时期的街巷格局,这里被称为“一眼看千年”的地方。
而且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城市南部,是城市的“绿肺”,集森林步道、文物古迹为一体;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句容的茅山道教圣地等也提升了旅游层次。近些年,镇江通过生态修复和文化挖掘来提升旅游体验感,比如金山湖、古运河风光带的修缮,打造出一个山水城林一体的城市景观;2023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11.8%,可以看出文旅产业正在加速恢复中,虽然不像苏州、南京一样知名,但是镇江靠着独特的“山水诗路”定位正逐步成为长三角地区人文旅游目的地。
江苏“最小”的一座城市,从不曾因自己的小而失去声音。从江淮门户到工业重镇,从漕运枢纽到先进制造基地,镇江总能在历史的转折处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子,在今天的它身上或许没有苏州的人口多、南京的政治资源丰沛,但依托着“十字黄金水道”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山水花园城”独有的生态底色,这座城市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讲述发展的可能性,你看好这座小城的未来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