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这是一座四川古镇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它也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澳大利亚人更是依照它的原样,在墨尔本建造了一座“中国城”,它就是名扬海外的罗城古镇。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我就已从成都市区来到了罗城古镇,现在高速的交通真是便捷。罗城镇,有新街也有老街,椭圆形的山丘顶上才是真正的罗城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中国的诺亚方舟”的地方。走过新街,来到古镇游客中心,沿着缓坡石阶而上,树林后面是清真寺,这里也就到了山丘之顶,罗城古镇的精华也就从这里开始。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四合院布局,木结构建筑。罗城古镇是多民族聚居地,汉、回、彝、满、藏、黎、苗7个民族。
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成形于清代,由于地处边陲,曾是军事要地,明、清两代均是屯兵的“军事铺”,故称“罗城铺”,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清代后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商贸节点,马帮络绎、万商云集的盛况,至今仍沉淀着一些青石板路。穿过长庚门、上节街,便来到了凉厅街。
从景区介绍获悉,凉厅街是罗城古镇的主街,建于明崇祯元年,因格局如船,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船形街。原创作者:点哥去旅行。船形街,长约209米、最宽处约9.5米,从高处俯瞰,街面似船底,两侧屋宇如船舷,中部古戏楼如船舱,东端灵官庙似船尾,西端天灯石柱若篙竿,完全就像一条大船或是一把巨大的木梭,构思之巧,国内罕见。
一登上这艘“船”,就有了穿越感,青瓦飞檐层层叠叠,木构房屋高低错落,暗红色的门板上留着岁月摩挲的痕迹。100多根六边体石柱支撑着宽大屋檐,形成独特的 “凉厅子” 长廊,冬遮雨雪、夏挡烈日。满屋檐下的茶铺,老茶馆是罗城的灵魂,八仙桌整齐排列,竹椅被磨得发亮,墙上贴着泛黄的老照片;从几元到几十元一碗的盖碗茶,价格不等,配上一碟花生米,听邻桌大爷们摆龙门阵,罗城的过往。
船形街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传说。明末时期,有位张秀才来到镇上,发现这里严重缺水,茶客们临走时总要把碗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便向邻座的一位老人打听原由,老人叹息到说:“镇上缺水呀!”。张秀才沉思后念道:“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当地人信以为真,纷纷筹资,历时近三年,将街道修成了船形。说来也怪,自那以后,罗城竟然真的风调雨顺。邻州县的人,听说山顶修了一只大船,纷纷前来看稀奇,一时间,人来人往,罗城镇更热闹兴旺。
来到古街的中部,是一座古戏楼,类似于船的船舱。这座戏楼四角宝顶、雕梁画栋,台上唱念做打,台下人声鼎沸,逢年过节更有川剧与麒麟灯的热闹。再往前,便来到“船尾”的灵官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前为正殿,后观音,檐角飞翘,香火缭绕。上到二楼可远眺“整艘船”。看着老人们抽着叶子烟、打着长牌,神情平和而满足,这是罗城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是对生活本真的坚守。
如遇到古镇赶场日,船形街及周围的街更加热闹。农民们挑着自家种的蔬菜,手艺人摆出了各式工艺品,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原创作者:点哥去旅行。还有供销社,任然在售卖着早已在城市绝迹的商品。作为曾经繁华的旱码头,罗城也有它自己的三宫五庙。在“船头”的一侧有川主庙、南华宫遗址,其中南华宫的一对高约2.4米的石狮,被誉为“镇山之宝”。
罗城古镇的美食,藏着最质朴的烟火滋味。羊肉汤、罗城牛肉可谓是古镇的宝藏美食。除此外还有,酒米饭、豆腐咔咔、豆腐脑、犍为薄饼、号子糍粑等。罗城古镇“山顶一只船”不仅是奇观,更是烟火气,让生活回到最真实的本真。
【古镇游览攻略】
地址:四川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古镇;
门票:免费(超值)
自驾:导航“罗城古镇游客中心”;
公共交通:成都乘坐高铁,最快1小时到犍为站,打车3.5公里到炮房聚居点站,乘坐犍为6路公交到罗城古镇站;或犍为站打车前往罗城古镇,大约在35元左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