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黄鹤楼绝对是一个“超级网红打卡点”。史料记载,当时的仕绅平民、文人墨客“登临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唐·阎伯理《黄鹤楼记》记载黄鹤楼在当时是“超级宴乐打卡点”(黄鹤楼公园供图)
因为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这个九省通衢之地便有了“江城”的雅号。今天,黄鹤楼作为武汉最美的乡愁和文化的地标,实至名归。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湖北省政府文史馆员、黄鹤楼文化顾问张薇博士:黄鹤楼是武汉城市之心,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景观地标之核,传承的独特地脉文脉放射出世界大河流域——长江文明的璀璨之光,名楼文化IP是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铭刻着江城千百年来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融合的人类智慧的记忆。
1985年,随着黄鹤楼的重建,“一江东流、一楼雄踞、一桥飞架”,成为武汉在城市宣传和国际交流中最著名的地标景观。
一江东流 · 一楼雄踞· 一桥飞架
今天,对武汉市民来说,黄鹤楼意蕴悠长的历史已化作日常可及的美丽风景;对外地游客而言,不管想你的风吹到哪里,不登黄鹤楼就等于没到武汉。从一支雪糕的惊喜到一面红墙的浪漫,从朗朗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到登高远望“极目楚天舒”,黄鹤楼的魅力历久弥新,愈发出彩。
游客在黄鹤楼公园
中组部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湖北省旅游学会会长、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勇:黄鹤楼雄踞中国四大名楼之首,是中华文化的地标。其引领武汉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作用关键:文化磁极吸引全球目光;区域枢纽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及中部客流增长与业态升级;价值标杆提升武汉国际形象。做强黄鹤楼文旅生态圈,是驱动武汉文旅崛起、服务中部战略支点的核心引擎。
进入新时代,黄鹤楼公园大力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推动“打卡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型。
将文化融入园林艺术,打造“听笛”等特色文化景观;将文化融入服务项目,推出古风讲解、“请赐墨宝”“夕辞黄鹤楼”;将文化融入演艺节目,《鹤舞长河》五大篇章户外实景演出、《梦回太白》互动演出、《鹤舞楚天》编钟乐舞备受游客青睐;将文化融入特色活动,少年礼、歌诗汇、情诗大赛等特色活动层出不穷;
黄鹤楼公园听笛景观
黄鹤楼公园户外实景演出《鹤舞九天》
《鹤舞楚天》编钟乐舞演出
将文化融入文旅产品,推出800余种文创单品,让游客把黄鹤楼文化“带回家”。近年来,黄鹤楼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多万人次,成为武汉文旅的“顶流”。
黄鹤楼文创单品“鹤舞流光”冰箱贴 (黄鹤楼公园供图)
黄鹤楼文创单品“楼角角”毛绒挎包 (黄鹤楼公园供图)
黄鹤楼的“顶流效应”还带动了万里长江第一桥和户部巷、昙华林等历史街区的旅游热度,黄鹤楼生态旅游圈成了新的“城市名片”。
黄鹤楼生态旅游圈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摄影:姚品)
不仅如此,自带“热搜体质”的黄鹤楼,每一次与中华文化的相遇,都会形成“火爆”的话题流量。
火遍全网的“红墙”(摄影:安娜)
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库成员、黄鹤楼文化顾问夏武全:盛世开而名楼兴,千百年来黄鹤楼屡毁屡建,见证着华夏文明的兴衰起落,而它重建四十年来,由一座楼而发展为誉满中外的生态文化旅游名胜区,正是武汉城市崛起的写照,也必将随着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书写新的传奇。
黄鹤阅新 (摄影:姚品)
眼前有景还堪赋,莫道崔诗在上头。今日登楼,长江滔滔如故、虹桥十余如画,车舟往来如织,生态美景连片、高楼大厦竞起、大城主轴壮丽。三镇风华,时代风流,于斯为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