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泾镇地处沪浙五区(县)十镇(乡)交界,镇域面积91.66平方公里,素有“上海西南门户”之称,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百强镇”“全国环境优美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新沪上八景”、“长三角十大古镇”之一。


枫泾古镇至今已有1523年历史,是上海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景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0.31平方公里,拥有本市保存较好、片区较大的明清建筑群5万多平方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镇区内最古老的致和桥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另有朱学范故居、程十发祖居、丁聪美术馆等景点30多处。
在“全域旅游”的丰沃土壤上,枫泾镇率先探索、主动作为,积极统筹协调区域内丰富旅游、乡村资源,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域研学”的发展新模式。这一模式将整个枫泾从单一的观光旅游目的地,升级为一个开放、联动、多维的“没有围墙的学校”。近日,以上海中学高二年级研学实践周活动为标志,枫泾“全域研学”模式已初现成效,赢得了师生们的高度评价。

统筹全域资源,构建研学“大课堂”
研学实践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为此,枫泾打破部门与业态壁垒,将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现代生态农业的科技智慧进行系统性整合与课程化开发。古镇旅游区不再只是风景点,而是历史与文化的活态教材。乡村振兴示范村不仅是宜居家园,更是理解乡村发展的实践窗口。特色农场也不仅是生产基地,而是生态科学与劳动教育的天然实验室。
这种“全域研学”的布局,使得枫泾能够为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提供精准而丰富的资源支撑,实现了从“景点参观”到“全域浸润”的深刻转变。

初见成效:上海中学研学周的深度实践
11月17日至21日,上海中学高二全年级学生在上海市青少年实践活动金山基地开展的研学实践周,成为检验枫泾“全域研学”模式的生动案例。在上海锦江城市服务有限公司的支持指导下,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枫泾为近千名师生提供了两场深度的跨学科研学体验。
11月17日:跨时空的文明与科学对话
当天,全体师生首先走进“吴越名镇”枫泾古镇,开展题为“时空走廊:枫泾古镇的文明印记与守护” 的研学课程。学生们漫步在古桥、河埠、长廊之间,通过导师讲解、任务卡探秘等方式,实地探寻江南水乡的红色历史、建筑特色、商贸文化与非遗传承,深刻理解了革命岁月、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时代意义。


在开太鱼生态农场,开展了“探索‘生态治水’的科学世界”的研学活动。在这里,学生们走进南果北移、温棚种养结合等多种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区,深入学习了解水体生态修复的原理,将生物、化学课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可持续发展方案相对照,激发了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


11月20日:学科融合下的乡村振兴透视
如果说17日的活动是对枫泾广度的认知,那么20日的研学则体现了“全域研学”的深度与精准。全体师生根据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四个学科方向,在学科导师的带领下,再次深入枫泾的“肌理”。

师生们有的聚焦“新义村在乡村振兴中的治理创新,调研党建引领下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有的勘察白牛塘及周边区域,结合古镇水网格局,分析枫泾地区的人地关系、水文特征与区域规划;有的在古镇区进行调查,通过老字号、历史建筑等实物史料,追溯地方社会变迁与商业文明的演进;还有师生深入下坊村的田间地头与生态茶种植基地,研究现代农业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模式创新赢得未来,枫泾研学前景可期
此次上海中学的研学活动,是对枫泾“全域研学”模式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与成果展示。未来,枫泾将继续深化“全域研学”模式,设计更多精品线路和定制化课程,吸引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来到枫泾,在这片融合了古韵与新风的热土上,收获“知行合一”后的成长。
枫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担当,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全域研学”示范高地。

吴跟越角·醉美枫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