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武威西夏历史文明陈列馆后,出来去武威文庙参观,这个武威文庙也是旧地重游。2007年9月,第一次来武威,已经比较仔细参观了,也写了很长的游记,发表在《千山晚报》副刊上。同时收集我出版的散文游记《旅人乐章》里。
这次再游武威文庙,只是进一步加深印象,看一看17年后,没有变化,再加上距离文庙闭馆时间就剩下1个小时时间了,只能走马观花,重点看一看。
武威文庙,最早建于前凉及西夏时期,碑载复建于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1437一1439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群由东路文昌宫,中路孔庙,西路儒学院三部分组成(其中西路儒学院主体建筑只有忠烈、节孝、节义三祠)。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城东东南隅,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庄严雄伟,古树参天,槐萌蔽日,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称。实际上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文庙,也是全国规模大,具有代表性性的文庙之一。
武威文庙是从东路的文昌宫门出入,门不甚阔,但文化气息很浓。两边的门木柱头上有抱柱楹联:“文明气运参天地,翰墨荣华贯古今”;“鳌背腾辉万丈文光连九曲,梯山毓秀一技彩色映三台”。除了儒教,还有几分道教的气氛。
门楣上悬一块大匾,上书四个大字“斯文主宰”。过殿为文昌宫第二道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布瓦顶建筑,施中柱,三柱五檩。梁架结构为前后双步梁,使用方形驼墩,明间施平身科四攒,次间三攒。院内一株古槐,有670年的树龄。
经过一道山门,前面是一座倒装的戏楼,唱戏给文曲星听。戏台上一副楹联,很有意思,“戏乃戏乎戏推物理,曲其曲也曲尽人情”。
再往前行,既是供奉文曲星官的桂籍殿。主殿没有开放,只能参观献殿部分。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二柱五檩,三面三柱,梁架上悬挂琳琅满目牌匾额,达45块。匾文书写精绝,寓意饱满,用典精到。代表性有:“万世文宗”、“聚精扬纪”、“学宗衔圣”、“书城不夜”、“为斯文宰”、“人文化成”、“经天纬地”、“神化盛德”、“天象人文”、“孝友文章”、“天下文明”、“诞敷文德”等。
均为河西走廊四郡,州、府、县官员及路过凉州朝内,内陆文武官员所题写。其中“聚精扬纪”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甘肃按察使、前分守甘凉兵备道刘大懿题。《重修维书集成》记载:“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古曰文昌宫”。聚精扬纪即为“文昌”二字的含义,表禾汇聚天下精英,弘扬和维护法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