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午后的斜阳,周末度假的我们一行八人,在密集的水巷尽头,望见了那座七孔石桥。桥下流水无声,岸边的老宅,便是沈万三故居纪念地。与想象中江南巨贾的奢华府邸不同,此处的门楣低调而质朴,仿佛刻意隐去了昔日的万丈荣光,只将一段关于财富与道义的沉思,沉淀于这静谧的水波之间。我们此行的目的,尤为明确,便是去往那核心之所——善义堂,一探究竟。
穿过几进院落,目光掠过那些展示通商历史的器物与图文,脚步最终在善义堂门前停驻。堂内氛围庄重沉静,正中悬挂的沈万三画像,目光深邃,不见商海浮沉的精明算计,反倒透着一份阅尽世事的从容与平和。而最摄我心魄的,是镌刻于门廊两侧的那副楹联,墨底金字,言简意赅,却如洪钟大吕,道尽了此间精神:
善是人间富贵根,
义为世上聚宝盆。
这十四个字,掷地有声,全无虚饰。它将“善”与“义”这般宏大的道德命题,与最世俗、最触手可及的“富贵”、“聚宝”直接相连。在这里,“善”不再是悬于高阁的道德训诫,而是被视为一切富足与显贵的根本,如同大树的深根,默默汲取养分,支撑着枝叶的繁茂。而“义”,也非迂阔的空谈,被直指为世间真正的“聚宝盆”——一个能汇聚财源、生生不息的源泉。
这理念,与沈万三的传奇生平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堂内陈列的图文,仿佛是为这对联所作的生动注脚。那“沈万三助修南京城墙”的典故,正是“义”的极致体现,是以超越一己之私的担当,将财富回馈于家国天下。而史载其于乡里筑桥修路、遇灾年开仓赈济的种种善举,则是将“善”的根,深扎于乡土民情之中。他所践行的,正是一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朴素哲学。这对联所言,并非劝人向善的抽象格言,更像是一份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财富创造的秘辛:真正的“聚宝盆”,并非神话中的法器,而是心中坚守的道义;绵长的“富贵根”,也非祖坟风水,而是日常践行的善行。
徘徊良久,我们转身离去。身后,沈厅的繁华旧梦渐渐隐于暮色,而善义堂前那副对联,却如一枚烙印,深深刻入心中。它让我们相信,周庄流水所承载的,不仅是杏花春雨的江南诗意,更有一份关于财富温度的古老智慧,清澈,而有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