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京杭大运河自杭州北上进入湖州境内后,分东、中、西三线。主线在湖州境内,全长43.944公里,流经勾里、新市、含山、练市等地,在湖州市的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在湖州境内流经的距离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运河及其衍生的运河水系对湖州丝绸文化、笔文化、茶文化、渔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船文化和仓储、港埠、商业、桑基鱼塘的产生、发展,沿岸村镇群的崛起都起到重要作用,湖州独特的运河文化也由此而生。
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地处湖州市南浔区,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北濒太湖,东接江苏省苏州市,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318国道、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和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距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各约100公里,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南浔于南宋淳祐年间(1252)建镇,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历史积淀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中叶,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一跃成为江浙雄镇。1851年,南浔“辑里丝”在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银大奖。由此,南浔牵起了中国与世博的第一根红线,并诞生了一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大贾巨富。上世纪初,南浔巨富们采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建造了一座座集“大气、洋气、财气”于一体的豪门名宅、私家园林,留下了南浔古镇这道中西合璧、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奇葩。凭借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人文景观,南浔古镇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世博金奖故里”、国家5A级旅游区等诸多美誉。
古镇区主要景点:
小莲庄
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为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小莲庄与嘉业藏书楼毗邻,园外为鹧鸪溪。内园以荷花池为中心,山叠石而垒,亭踞山而榭依水,且风格各异,各处建筑分别成景,实为江南园林之佳构。2001年7月,小莲庄被列为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业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嘉业藏书楼藏书最丰时有宋元明清各种古籍16万册,60万卷。1949年江南解放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2001年7月嘉业藏书楼被列入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石铭故居
故居主人张均衡(1871-1927),字石铭,清光绪二十年举人。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他和张静江都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建筑共有240多个房间组成,号称江南第一巨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民俗建筑和文物价值。尤其是众多精美生动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以法国进口的玻璃雕等,处处呈现中西合壁的特点,从地砖、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都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设有乐池、化妆间、更衣室的豪华舞厅,地砖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砖瓦砌筑。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株广玉兰,现已有两百多年的树龄。2001年7月此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张静江故居
位于南浔镇东大街,又名尊德堂,系其祖父张颂贤( 又名竹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建。张静江(1877—1950年),又名人杰,湖州南浔人。孙中山先生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后来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其中颇多名人遗物。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可称江南一绝。
颖园
颖园位于南浔镇皇御河畔,为俗称“八牛”之一陈熊的住宅花园,占地11.07亩,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人们赞美它有苏州狮子林的风韵,以玲珑剔透、清幽雅致见胜。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称誉说:“陈园环池筑一阁一楼,倒影清澈,极紧凑多姿。”颖园内古木葱郁,有百年以上的广玉兰、香樟和紫藤。还有一池、一阁、一楼,太湖石假山堆垒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可拾级登临。
百间楼民居建筑群
百间楼位于南浔东,是至今江南保存最完好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百间楼相传为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而建的居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顺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各楼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连同隐约的渔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
刘氏梯号
俗称“红房子”,是亲沐西风的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这座几乎以欧洲建筑为范本的两屋建筑,能出现在百年前,尤其是出现在这个江南小镇上,是十分罕见的,证实了这座千年古镇的时尚追求和开明开放的胸襟。
千年古桥、百年民居,豪门巨宅、经典园林,象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弹奏出引人入胜、特立独行的动人曲调;恪守传统、超越时代、兼容海派的建筑风格和风貌,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南浔古镇激情碰撞。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庭院深深的名人旧宅、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和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巷,无一不让你感受到当年南浔古镇的繁华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游客与居民和谐共处,人文与旅游宛如天成,南浔古镇以其淳朴的原真性和自然的生活气息,赢得了各方的广泛赞誉。
新市古镇
新市古镇位于大运河畔、杭嘉湖平原中央,北接上海、南连杭州,有着独特的桑蚕文化、运河文化和商贸文化,它是古运河畔的“泽国水乡”,是鱼米农桑的“人间仙潭”,古宅成群,古桥林立,绘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仙潭、烧香市、水码头、书码头,这些名称形容的都是新市古镇。
西晋永嘉三年,即公元309年,这一年的夏天,淫雨一月,洪水大发。古镇附近的陆市受灾严重,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一位名叫陈廷肃的长者,带着人们迁徙至目前古镇的位置,为了纪念曾经的陆市,也为了寄托对新生活的向往,迁徙而来的人们就把新家园称为“新市”。他们沿河而居,傍水而市,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
公元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朝廷正式立名“新市镇”,因此不论从名字还是从建镇历史来看,新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新市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群中风貌保存较为完整、风俗民情富有特色的一个典型代表。古镇内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街巷逶迤,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呈现江南古镇独特的“水乡泽国”自然景观和“店宅合一”的商贸特征。和其他古镇不一样的是,新市古镇的整体布局还与道教文化有一定的关联。
根据新市姚永奎先生与徐传忠先生的撰文,新市整座古城的水利布局、桥梁布局、街巷布局都与道教有着紧密结合。例如新市内有“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巷和七十二桥”,这一系列的数字源于道教“三生万物”学说,寓于“天地人合一”的道理。
历史上,新市还曾被称为“仙潭”。新市的“仙潭”传说与一位历史上南北朝江南道教大家陆修静有关。据说,陆修静是新市布局最早的规划师,而关于陆修静的生平介绍,历史资料非常少,相传,陆修静因避“太初之乱”迁居新市,隐居潜心修学。大约住了七八年,才去庐山修筑精舍,终老修行。
故事里说,道学家陆修静在新市东栅古潭中沐浴弹琴,红光闪现水面,新市民众视其为仙人。因此,新市也曾被称为“仙潭”。不论是道家的文化,还是仙人的传说,都为这座古镇增添了一种玄幻的色彩。而这些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则是因为古镇前世今生里流淌着的包容、交流与创新。
新市处于运河与苕溪两大河流相遇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更是将江南水乡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水陆环绕,舟楫通利,游人如织,商铺林立,经过千年岁月洗礼的古镇,在水光中折射出朴实温暖的人间烟火。不论是建筑、交通还是饮食、娱乐,古镇里的每项活动,都呈现出与水相关的元素。
蚕花庙会,就是新市古镇传承至今的文化记忆。新市蚕花庙会,又称“烧香市”,成型于南宋,三月起至四月二十日左右止,主要的活动有祭蚕神、拈香、促轿、请蚕花、轧蚕花、演蚕花戏、商贸集市等,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
頔塘故道
頔塘故道是一条人工修筑的运河,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 年)。作为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水运、灌溉的功能。也是湖州市与嘉兴、苏州、上海等地水路交通之主要航道。頔塘故道还是南浔以辑里湖丝为代表的蚕丝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同样,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也是由頔塘故道传入南浔,南浔因故道而生,因故道而兴。
至于“頔塘”名称的由来,那是任过唐朝宰相的于頔曾在湖州任刺史,组织民力重修这条运河,达到“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民颂其德,故名“頔塘”。现在这段頔塘河被称为运河故道,属于大运河保护区。其中有两座体态不小的跨河石拱桥——頔塘故道双桥(洪济桥和通津桥)为省保文物单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