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同时期,岩大五在贵州一带滥杀无辜;水洞村作为屯堡后裔,自然难以幸免,即使建有两层躲匪洞,最终仍然十室九空......
一、镜子组碉楼
周六,我驱车前往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秀水村水洞组,去寻访象鼻洞及躲匪洞遗址。
路上经过大进村镜子组,因公路从村寨中间穿过,所以开得有点慢,顺便察看村寨是否有遗存古建。
在公路左侧,果然远远看到一座碉楼,于是在路边停车,步行前往。
看见碉楼
到达后,发现是一座四层碉楼,一层开矩形窗户,二层开笔尖形窗户,三层开半圆形窗户,我不禁莞尔一笑:这不就是一张“国字脸”嘛,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一应俱全!
四层碉楼
“国字脸”
最为难得的是,第四层石木结构顶楼保存完好,石瓦、木窗没有一点毁坏,看来是碉楼主人数十年悉心照料所致了。
顶楼完好
此时,旁边新房中出来两位大爷、大妈,我向他们打听碉楼。
碉楼是大爷的祖上所建,建于上世纪40年代,用来躲避匪患;因为大爷一家悉心照料,所以保存完好。
大爷老宅里挂满了收获的玉米,一串串挂在屋梁上,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颇有亲切之感。
收获
离开碉楼后,我去村中逛逛,看是否还有古居遗存。
在村中又发现一座三层碉楼,石木结构,顶楼也保存较好;还有一些石屋遗存,可惜都已破败不堪、无人居住了。
三层碉楼
石屋遗存
回到公路上,我给镜子组拍了一张照片,水泥新房与石质老屋并存,是这个快速变化时代的一个缩影。
镜子组
二、象鼻洞与躲匪洞
01.象鼻洞
离开大进村镜子组后,继续前往秀水村水洞组。
到达水洞组后,过千峰河上一座小桥,向左转入河边机耕小道,可以一直开到象鼻洞处。
停车处
千峰河上有一个小小的水利工程。
沟渠从主河道分水,在沟渠下方(石桥处)设计渠口二次分水,当河水较大沟渠水满时,通过渠口分流;当河水较小沟渠水量不足时,就把缺口堵上。
小水利工程
沿着小道继续前行,很快就走到了盲谷处。
盲谷中有一大块草地,地上燃烧未烬的柴火堆,说明有人前来烧烤;草地上一个高大的石柱孤峰,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守护着这片净土。
进入盲谷
石柱孤峰
草地的左侧,就是象鼻洞。
崖壁中间,有“象鼻洞”三字崖刻,题记为“戴明贤书”,这是现代摩崖石刻,戴先生为安顺人,著名书法家,其父是民国时期安顺著名的商贾士绅。
象鼻洞
摩崖石刻
走近后仔细观察,外侧石柱像极了象鼻,里侧石柱又像极了象腿,果然是惟妙惟肖。
从象鼻洞内部往外看,两根石柱分隔出三个窗口,十分通透;千峰河从下方汹涌流过,注入溶洞之中;对侧又是一个明亮穿洞。
02.躲匪洞
象鼻洞对面,就是躲匪洞。
躲匪洞嵌在数百米崖壁之间,下层城墙宛若城堡,上层城墙宛若空中阁楼。
躲匪洞
城墙高大,数十米长,我没有将其完整照下。
城墙为小石块所筑,这种小石块之间摩擦力不大,垒高及雨淋后容易坍塌,所以城墙外侧抹有石泥勾缝,我猜想这种石泥或为粘土、糯米等混合发酵后形成,可算是一种古代混凝土吧。
城墙
城门
进入城门后,里面居然又是一道城墙。
两道城墙之间形成了一个瓮城结构,面积达100多平米,外侧城墙有数个射击孔,但数量不多,或许城墙建于清末时期,水洞村村民并无多少热兵器可用吧。
瓮城
射击孔
内侧城墙下部用石巨大,上部则为小石块所垒,城门工艺也较外侧城门精益。
由此,黔程猜测:内城墙是最早所建的城墙,后来增建了外城墙,并对内城墙进行了加高处理。
内城门
进入内城后,里面是一个溶洞,我走到洞底,并不算深。
回望洞口,竟然呈现出标准的三角形,尤其有意思的是,顶角上方又有一个小天窗,而这个小天窗的上方,竟然还有一个迷你小天窗,甚是有趣。
回望洞口
回到内城墙下,从左侧台阶拾阶而上。
城墙上部也有一道门,不过门梁石已经掉落,被放置在小道内侧;回望城墙,瓮城一览无遗;继续往前,悬崖古道不过一尺见方。
拾阶而上
回望城墙
悬崖古道
古道沿崖壁呈弧线形,转了一个锐角弯后,仰望就可看到上一层躲匪洞。
随后在下一个转角处,又建有一个石屋,可能是躲匪洞的一个观察前哨。
古道台阶
上层躲匪洞
观察前哨
古道呈现“之字”形,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利的防御设施。
上一层躲匪洞城墙几乎封顶,开有三个窗口,城墙石块之间也有石泥勾缝,看来可能与下一层躲匪洞外城墙建于同一时间。
城墙
城门
进入城门后,里面也是一个溶洞,不过同样不大,阳光透射进来,发现除了窗户之外,还有数个射击孔,不过我心里想:这么高的射击孔,这不是放“空”枪吗?
躲匪洞内
我在洞中待了约十分钟,抽了一支烟。
随后步行出洞,在城门处往外面拍了一张照,对面的崖壁就是象鼻洞所属的石峰,这张照片谈不上漂亮,不过我喜欢它的意境。
城门后视
03.无名洞
回到草地后,去探寻躲匪洞右侧的溶洞。
虽然游玩躲匪洞后,我已基本认定此处溶洞没什么钟乳石,但还是想去探探其他溶洞,反正是游玩嘛。
溶洞下方是一栋新建水泥石屋,我感觉这是一个水泵房,但又不敢肯定,毕竟外侧就是千峰河,何必再建一个水泵房呢?
我没看出可以从何处上行,便绕到石屋后侧,果然发现了一条上行小道。
石屋后面
小道并不好走,在临近洞口处,还需从松散的黄泥土中沿70度斜坡攀援而上。
洞口
上行到洞中,洞顶是一个天窗,天窗中有一些树木枝叶,颇有意境;朝洞外望去,所见崖壁是象鼻洞所属的石峰。
天窗
外望
回到草地,我朝盲谷里侧走去,因为目视来看,山顶处也有一个洞口。
草地尽头已经有些泥泞,不知道是不是下雨积水的缘故,顺着坡脚走,一直走到一棵大树边,方才勉强可以上行。
一棵大树
大树后面上方是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一些垒石之类,感觉是石屋屋基,我心里想:旧时如果有人住在这儿,其实很正常。
然后就是沿着山道上行,比较陡,又湿滑,很难爬。
艰难上行
终于接近洞口,发现不过是个岩厦,颇觉艰难上行有些不值。
走到岩厦下,发现里面居然有一个下行洞口,于是下行,溶洞不算深;不过,总算是看到一点钟乳石。
溶洞
钟乳石
回望洞口
出洞后,发现岩厦左侧还有一条较陡的小道可以上行。
于是攀援而上,结果竟然又发现了一道石门,石门右侧还有石墙,也是一个躲匪洞!
初见躲匪洞
进入躲匪洞后发现,这个洞不大,顶部有一些钟乳石,我猜想:这个躲匪洞或许是山脚大树后面平台上石屋的主人所建吧。
躲匪洞城门后视
三、水洞村
01.水洞村
回到车上,开车前往水洞组,水洞组在并村前是水洞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傅友德率30万大军远征云贵,一举消灭盘踞云南拒不投降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
明军得胜班师回朝,留下精兵驻守湘黔驿道,水洞村入黔先祖张雄就是其中之一。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张雄后人张邦臣考取举人,出仕,后升任南京应天府治中一职(正五品),授奉政大夫。
卸任后,张邦臣回到安顺,迁族人至千峰河下游一平坝之地,形成一个自然村寨,得名张家庄。
后来,张家庄又有杜、段两姓迁入,形成了多姓村寨。因千峰河从象鼻洞处注入水洞,遂改名为水洞村。
清咸同时期,贵州爆发少数民族大起义,岩大五等长期活跃于黔中一带,各村寨均遭殃及,而屯堡客民更是首当其冲。
水洞村村民于是在象鼻洞对面的崖壁上修建了躲匪洞。
不过,一个小小的躲匪洞躲躲土匪或散兵游勇还行,想要抵抗岩大五大军,自是万难,尤其是躲匪洞内并无水源,根本无法长期坚守。
咸同起义前,水洞村有200余户,超1000人;烽火狼烟之后,仅剩19户,不足100人了,可谓十室九空,伤亡惨重!
02.传统古居
千峰河从水洞组前缓缓流过,张邦臣及族人选择了一个依山傍水、前有平坝之地迁居,和明初时期屯堡选址方式一脉相承。
千峰河
走过桥梁,进入水洞组。
河边公路边上有一栋三层石木建筑,一层开有射击孔,二层开有石窗,三层则为木结构。
三层石木建筑
继续前行,看到一栋宏伟的合院建筑,巨大石屋形成了台基,台基之上又是木楼,为民国时期段鸿猷所建。
合院外侧月台为“观水台”,可静观千峰河从屋前流过;观水台下方石壁上,有“观水有术”石刻。可惜大门是关着的,无法入内一观。
段鸿猷宅院
由此往上行,见一个四合院建筑朝门是开着的,于是入内。
合院建筑为三层木楼,古色古香,还有人居住;我最感兴趣的是窗棂,窗棂为不规则冰裂纹状,这种窗棂常见于学堂,寓意“十年寒窗”,在民居中见到,估计以前屋主自是耕读传家了。
四合院建筑
“十年寒窗”
达到一户民居,与屯堡多为八字朝门不同的是,这个大门却为半圆形拱券门,相对少见,是为防御所特意设计。
半圆形拱券门
村中有多户一主一厢民居。
让人诧异的是,厢房外侧山墙为巨大条石所筑,厢房其余部分包括主楼却全是木建筑结构,我不知道这种建造是何目的,或者讲是何讲究。
厢房石质山墙
站在村中高处,往外眺望。
眼前是盖着石瓦的水洞村古寨,远处水泥新房则为新居,两者之间就是千峰河。我心里想:古寨人去楼空,不知还能保存多久,而远处的水泥新居,其实是以前屯堡人的良田。
沿着村寨右侧下行,看到一栋石屋山墙的窗户为铜钱形,表达了主人发家致富的良好意愿吧。
铜钱形石窗
继续往下,快要到达河边公路时,看到一座精美的朝门门楼。
朝门
门楼
来到河边公路上,一栋民居朝门上方有一匾,上题“福寿门”三字;步入院内,主屋正门上匾额犹新,主人从此屋搬离,其实不久。
“福寿门”
沿着公路前行,又见到一栋很有特色的石屋。
左侧石屋为八字朝门,门楼精美;右侧为木楼,与石屋之间在二楼又建了一个过街骑楼。
我心里想:这应该曾是一户大户人家,骑楼后面的院落或许也是这个大家族的一部分宅院。
过街骑楼
再次回到桥上,往千峰河下游方向拍了一张照,离此约里许,就是我之前游玩的象鼻洞和躲匪洞。
千峰河
四、木当村
离开水洞村后,前往木当组,木当组在并村前是木当村。
据说“木当”两字,源于“土目当家”之意,果真如此的话,或许村中赵氏原为土司下属“土目”吧。
清咸同时期,岩大五在水洞村、木当村一带滥杀无辜。
岩大五大军来袭,木当村村民躲入小堰洞,与水洞村躲匪洞不同的是,小堰洞洞内有水,可以坚守。
岩大五部于是守住洞口,用从各村收集而来的辣椒、谷糠等物,堆在洞口焚烧,然后用风车将浓烟扇入洞内,小堰洞并无其他出口,可怜村民竟然几乎全部窒息而亡。
劫难之后,原本有100户的木当村仅剩8户,人口也由500多人锐减至40人,当真是惨绝人寰!
上世纪40年代,木当村赵姓大地主修建了一座碉楼,称为赵家碉楼。
赵家碉楼
碉楼有四层,工艺精美,碉门狭小,门侧有射击孔,第二、三层有石窗,第四层顶楼也几乎为巨石所筑,与别的碉楼多为木构颇有差异。
门、窗
射击孔
顶楼
从碉楼旁边沿村中古巷道前行,不久就可以看到木当村古寨门。
古巷道
初见寨门
赵大地主修建碉楼后,又动员村民出资出力修建寨门,资金不足部分则由赵地主承担,共修有两门,不过如今仅剩这一个城门洞了。
寨门后视
寨门前视
我和一位大爷聊天,大爷也姓赵。
赵大爷说他们老家是明朝时期迁来安顺的,汉族;我问大爷是不是屯堡后裔,大爷说不是。
赵大爷告诉我:修建碉楼、寨门的那位赵大地主,不是汉族,是白族。
由此,我猜测:木当村遭遇劫难后,又有一支赵姓人迁居村寨,就是赵大爷这一支;而赵姓大地主则可能是木当村原住民,是“土目”后裔,所以后来被认定为白族。
五、杨家老宅
离开木当村后,前往大硐口村大硐口组,寻访一座150多年的杨家老宅。
大硐口组沿公路两侧分布,长条形,约里许长,我几乎开到快出村处,向人打听,还好,本地村民几乎都知道“杨家老宅”。
从公路往组内巷道上行,还算好找,走到杨家老宅处,一座宏伟的石质建筑展现在眼前。
杨家老宅
杨家老宅前方宽阔的院坝,其实也是老宅的一部分。
老宅为三层石木结构建筑,第一层为石屋,第二层为石木组合,第三层为木楼;八字朝门,上有精美的门楼;石窗中间木制窗棂为冰裂纹状;外墙石块按“品”字形排列建筑,既增加了石块之间的摩擦力,又有主人家“品德高尚”的寓意。
老宅正面
朝门门柱石外侧有阳刻石雕,是一对狮子,头部和尾巴在特殊时期被人敲掉部分;内侧两边为“梅兰竹菊”石雕,中间有一个“如意结”。
石狮
梅、菊、如意结
正门门后左右两侧有两个房间,这两个房间是牛圈、猪圈,旧时牛猪贵重,关在院内以防被盗。
门后两侧为牛圈、猪圈
正门后方是数阶台阶,上行后就到了院落天井。
天井宽阔,整个建筑为四合院结构,如果按院内平台来算的话,第一层石屋可算作是负一层。
进入院落
院落中有一位老大爷,于是向他了解杨家老宅的前尘往事。
大爷姓杨,正是这栋古宅的主人,如今已经80多岁了,仍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大爷的先祖为调北征南的屯堡人,祖籍为江西吉安府,这栋老宅为大爷的祖父所建,如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
解放后,杨家老宅被分给了12户贫下中农居住,左侧厢房也被改作了供销社,所以门和窗户被更换为开放式柜台,原来精美的木雕也被破坏。
左侧厢房
原供销社
右侧厢房则保存较好,厢房门为花门,木刻、窗棂非常精美。
厢房花门
厢房窗棂
我看见主屋贴有白事对联,于是向大爷询问。
大爷说:这是他幺叔几年前去世,到老宅办的后事。我听到是大爷的幺叔,自然是高寿了,大爷家族可真是长寿。
主屋
从主屋前回望,倒座房中间一整根巨木横跨了三间房屋,确实很难得;二层楼房中间有一个大圆木窗,中间是一个“禄”字,非常精美。
倒座房
“禄”
大爷带我从倒座房一侧小门上到二楼参观。
侧门上楼
二楼被隔断为很多个房间,倒座房偏房中的地板上,是大爷收获的玉米,外侧为阳台,可见精美的镂雕额坊、雀替和门楼垂柱。
玉米
额坊
雀替
垂柱
我和大爷在此聊了很久。
大爷说:他的祖父发家致富之后,就修建了这栋大宅,耕读传家,后代有多人出仕,直至近代;特殊时期,老宅受到波及,一些石刻、木雕受到破坏;当年入住此院的人家均已搬出,如今已经无人在此居住了。
老宅因无人居住,逐渐败坏,一些瓦片跌落,已经有雨飘进屋内了,但如果要彻底维修,这笔巨资却又是个人难以负担得起的了。
大爷舍不得老宅,更见不得老宅漏风漏雨,所以时常进来照料,可是大爷毕竟也是80多岁年龄了!
听到大爷轻声道来,颇有无奈之感,我也默然......
我站在倒座房的二楼廊道上,给杨家老宅照了一张照片,然后下楼。
杨家老宅
大爷坚持送我。
走出院坝,大爷又带我去看了他祖父的祖宅,就在杨家老宅的边上;不过,我忘了问:如今祖宅上的石木建筑,是否也是150年前的古屋?
杨家祖宅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镜子组碉楼: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大进村镜子组。
02.象鼻洞: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秀水村水洞组。
03.水洞村: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秀水村水洞组。
04.木当村: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秀水村木当组。
05.杨家老宅: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大硐口村大硐口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