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35年的旅行社老员工陈娜,这个时候本该忙着核对十一、十二月赴日团的行程细节。
毕竟北海道的枫叶正红,京都的庭院也到了层林尽染的时节,这可是日本旅游的黄金旺季。
但现在她的工作完全变了样,每天抱着电话打个不停,不是对接行程,而是帮游客跟日本酒店沟通退订事宜。
陈娜所在的旅行社,九成业务都集中在日本包团游。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错误言论后,这生意就像被泼了盆冷水。
短短几天,五六十名游客主动取消行程,涉及好几个即将出发的旅游团。
本来团签就有个特点,只要有人退订,整个团队都没法成行,最后只能整体作废。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旅行社和游客都不想看到。
国内退费冰火两重天:日本酒店爽快,国内平台卡壳
退订事小,退费才是真麻烦。
陈娜手里的酒店订单分两种渠道,直接对接日本酒店的那些,就算离出发只剩不到十天,大多都能顺利退掉全款。
但通过国内平台预订的订单,想退费可就难了。
有个一家三口,单酒店费用就花了两万,因为超出了平台的免费退费期限,平台一直拖着不退。
陈娜替游客心疼,反复跟平台客服交涉,对方总说“跟供应商协商无果”。
本来以为平台会通融一下,结果发现想多了。
无奈之下,陈娜只能直接联系日本酒店,没想到酒店那边一口答应退费,平台这才松了口。
国内这些平台的退改规则确实有点死板。
明明日本酒店不会提前十五天就锁定费用,平台却非要早早收费,还设置严格的退费期限。
反观国外的Booking这类平台,入住前一两天都能取消,规则灵活多了。
山东的旅行社员工小冉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她手里的日本酒店订单退了一半,好在没碰到硬卡退费的,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陈娜粗略算了算,这次退订潮下来,公司得损失十万到二十万,她个人收入也得少一两万,差不多相当于两个月白干。
小冉的情况稍好点,因为公司日本业务占比不算高,但提成收入也基本归零,只能靠基本工资过日子。
游客们更可惜,提前请好假、做了好久的攻略,最后因为一句错误言论,行程全泡汤了。
日本地接社急寻出路,导游天天安抚游客“既来之则安之”
国内的旅行社忙着处理退订,远在日本的地接社日子也不好过。
张宇在日本做地接,本来下个月要接待一个八人的旅游团,这团九月底就定好了行程,游客里还有人想在东京多订床位,跟留学的孩子团聚。
结果国内旅行社突然通知取消,张宇只能挨个联系酒店、餐厅和巴士公司取消预订。
好在合作方都还算通情达理,没收取消费用,巴士公司也没要小费,全额退了款。
张宇的地接社,八成客户都是中国游客,本来红叶季每月能接十五到二十个团,这个月预估只剩十三个左右。
更让他担心的是商务考察团和游学团,这些团人数多、意见难统一,怕是大概率会取消。
在东京做了八年导游的李燕,也感觉到了寒意。
她目前的带团计划只排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一月底之前已经成团付款的还能按计划走,后续的新增订单几乎没有。
最近带团,她每天都要重复好多遍“既来之则安之”,因为游客们一落地就收到国内家人发的新闻,总担心安全问题。
有次刚下飞机,游客就围着她问“现在是什么形势”。
李燕只能耐心安抚:“我也是中国人,持有中国护照,会二十四小时陪着大家。”她特别理解那些退休的叔叔阿姨,一辈子可能就来一次日本,却遇到这种事。
这次退订潮的影响还在扩散。
东京、大阪的市中心虽然还有欧美和东南亚游客,但跟中国游客的规模比起来差远了。
日本的酒店、餐厅经营者都在发愁,入住率和上座率明显下滑,包车公司的生意也冷了下来。
张宇的地接社已经开始调整业务,把精力转向欧美和土耳其市场,想拓展新客户。
中日旅游市场本来就相互依赖。
疫情前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庞大,消费额也高,日本旅游业对中国游客的依赖度一直不低。
现在正是红叶季、滑雪季叠加的旺季,却因为一句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让两国旅游交流遇冷,实在可惜。
不过不管是陈娜、小冉,还是张宇、李燕,都相信这波寒潮不会太久。
旅行社在努力减少游客损失,地接社在积极拓展新市场,大家都在坚守。
希望风波过后,旅行社在努力减少游客损失,地接社在积极拓展新市场,大家都在坚守。
更希望行业能借着这次机会完善规则,比如国内平台能优化退改政策,让游客和从业者都少点麻烦。
毕竟旅游的本质是促进交流,不该被政治言论轻易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