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位于彭州的湔江堰入选其中。始建于西汉景帝末年的湔江堰,至今仍在发挥农业灌溉等效益。
为近距离感受这一活态遗产的魅力,11月20日,由成都市水务局主办,成都日报社承办的“锦宝‘游’蓉城——水情教育研学游系列活动”再度启程,走进彭州,与湔江堰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堂沉浸式的“水情教育课”。
本次研学首站,研学学生从1961文创园出发,搭乘着小火车抵达文翁祠——这里不仅是纪念文翁的场所,更是理解其“富民教民”治理智慧的生动课堂。
文翁是西汉时勤政爱民的蜀郡守,他汲取李冰治水智慧,主持开凿湔江口,分湔水为九河,根除了当地水旱之苦,造就了“水旱从人”的天府粮仓,实践了“筑堰以兴农”的治理理念。
更为深远的是,他深知文明延续在于教化,进而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先河。水利兴农与兴教育贤,二者共同构成了文翁福泽后世的两大支柱。走进文翁祠,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水利建设与文明进步之间深切的联动关系。
带着对文翁治水与兴教智慧的深刻印象,学生们走出文翁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湔江堰赫然眼前。在历史长河中,湔江携带的泥沙在此不断沉积,塑造了一片肥沃而广阔的冲积扇。而湔江堰正是龙门山系众多小型冲积平原中,运用“平梁分水”技术的杰出代表。
湔江堰根据龙门山冲积扇“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巧妙运用“平梁分水”技术,让湔江水分为九条水网,并挖掘300余眼自流泉塘,构建起“地表水+地下水”双水源互济的灌溉系统。
这座有着2100余年历史的伟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精准补给着彭州、广汉、什邡等都江堰核心灌区的边缘地带,填补龙门山麓与平原过渡区域的灌溉空白。
“过去只知道都江堰,原来成都还有湔江堰,历史遗产原来如此丰富!”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一品天下分校学生邓宏洋在了解湔江堰的历史与功能后表示,如今富足的生活离不开古人的智慧,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多去挖掘与学习成都的历史。
而后,学生们走进丹景山景区。在这里,飘落的银杏与绿瓦红墙相映成辉,学生们漫步其间,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四季韵律,也感受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在手工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工中药锤的制作——先将混合好的草药仔细包入棉布中心,揉捏成一个紧实的球状药包;随后,用棉绳沿着木柄反复缠绕、捆紧,确保药包牢固不散,一个散发着独特药香的中药锤便这样完成。
“我们今天不仅看到了千年前‘分水’的智慧,还亲手体验了‘百草’的香味。其中,文翁和湔江堰的故事让我明白,伟大的工程不仅能灌溉土地,更能滋养文明,历史和智慧并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它们就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山水和生活中。”石笋街小学校一品天下分校学生杨璐含说。
记者/摄影 魏捷仪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钟婧玥 审核 曹宇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