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热潮尚未褪去,广州文化公园第66届羊城菊会便如期而至,这场始于1953年的秋日之约,作为广州历史最悠久、全国举办次数最多的专业菊花展览,在全运盛会的加持下更显风情。免费开放的17天里,4万平方米的展区内,4万余盆菊花与全运元素、非遗文化、湾区地标交相辉映,让老广们在熟悉的花香中,读懂传承与创新的城市密码。
广州人对菊花的情结,从未中断,烙印在文化公园的草木之间。自1953年第一届羊城菊会举办以来,这场花事见证了广州从老城区到国际化都市的变迁,也成为几代广州人的集体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羊城菊会与迎春花会、中秋灯会并称为广州三大展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盆精心培育的菊花便是最珍贵的秋日景致。如今,66载光阴流转,菊花品种从最初的数十种发展到250多种,展览规模从几千平方米扩展到4万平方米,新增的6000平方米展区更让本届菊展成为近年之最,但那份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初心、对菊艺的坚守始终未变。
走进文化公园,首先被正门的核心景组《菊香映全运》吸引。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俏皮地点缀在菊瓣拱门之间,拱门内侧,象征广州的五羊雕塑、香港的紫荆雕塑与澳门的金莲花雕塑在万菊簇拥下静静伫立,既呼应了粤港澳联合承办全运的盛事,也暗合了菊会66年来见证湾区同心的历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带着孙子拍照,他笑着说:“我小时候跟着爸妈来赏菊,现在带孙子来,公园变大了,菊花更漂亮了,但闻到的花香还是老样子。”这番话道出了无数老广的心声——羊城菊会早已不是单纯的花展,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本届菊展的10大特色展区,堪称一场菊艺的“时光秀”。大立菊荟萃区里,直径数米的大立菊枝繁叶茂,花朵层层叠叠如孔雀开屏,这种岭南菊艺的经典品种,60多年来始终是菊会的“重头戏”;悬崖菊流瀑区中,藤蔓状的菊花从高处垂落,宛若金色瀑布倾泻而下,与一旁的岭南园林亭台相映成趣,让人想起早年菊会在古典园林中举办的雅致场景;而今年升级的“棒棒菊”更是吸睛无数,多层造型的花冠色彩丰富,比去年的单层设计更具视觉冲击力,展现了传统菊艺的创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菊展首次迎来了南北菊艺的深度对话。来自开封的北派菊花与岭南菊艺同台竞艳,形成独特的文化碰撞。北派盆景菊中,高达1.7米的巨型盆景气势雄浑,山水式盆景则意境深邃,花瓣在野趣中透着鲜艳;岭南菊艺则以精巧灵动见长,盆景菊雅赏区的作品造型别致,将岭南园林的“小中见大”美学发挥到极致。两种风格迥异的菊艺作品并肩陈列,既让游客大开眼界,也印证了羊城菊会66年来不断兼容并蓄的发展历程。
全运元素的融入,让这场古老的花事焕发年轻活力。《萌动菊园》景组里,河马举重、花豹赛跑、松鼠踢球的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全部由各色菊花扎制而成,引得孩子们驻足欢呼;《悦动凝萃》中,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的菊花造型惟妙惟肖,旁边用竹艺串联起的广州塔、中银大厦、大三巴牌坊等湾区地标,将运动激情与城市风采完美融合。漫步展区,既能看到白发老者在菊花前细细端详,也能见到年轻人穿着运动装打卡拍照,全运的活力与菊展的沉静形成奇妙的和谐。
非遗与菊艺的跨界融合,更添岭南韵味。《云袖旋音》景组将粤剧头饰、水袖的韵律之美转化为立体构架,彩灯与菊花相互映衬,仿佛能听见悠扬的粤剧唱腔在花丛中回荡;《璃光汇湾区》则汇集了锅耳墙、岭南花窗、满洲窗等经典建筑元素,让厚重的岭南历史在菊香中缓缓流淌。菊会期间,32场配套活动精彩纷呈:文荟馆的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优秀作品展、画苑的菊艺插花交流展,展现了菊文化的多元表达;中心台的国家级非遗武术北胜蔡李佛拳展演,刚劲有力的招式与温婉的菊花形成刚柔并济的美感。
这届菊展,新增的向日葵花海与文创集市,让赏菊体验更加丰富。西南广场的向日葵与菊花相映成趣,金黄的花田成为热门打卡点;文创集市上,菊花主题的书画、陶艺、饰品等衍生产品琳琅满目,让游客能把秋日菊香带回家。
这届最佳观赏期在11月底,此时的菊花已渐入盛花期。建议游客选择地铁出行,乘坐6号线或8号线到文化公园站,A、B口直达正门,很方便。
从1953年到2025年,66届羊城菊会,记录着广州的城市变迁,承载着老广的集体记忆。当全运的号角吹响在湾区大地,这场历史最悠久的菊展依然坚守着初心,用4万盆菊花的绚烂,诉说着传承的力量与创新的活力。双盛同辉的时节里,不妨走进广州文化公园,在菊香中读懂广州的过去与现在,让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秋日之约,继续温暖更多人的岁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