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有我们当年奋斗的身影,让我们又找到了根!”
“在这里,我读懂了父辈的奋斗。”
……
近日,在位于贵阳经开区黄河路街道原011基地西工技术培训学校内的名为“寻忆三线记忆馆”的民间博物馆里,多位三线建设者边参观边感慨。
这座承载着三线记忆的民间博物馆,引来一批批三线人和群众参观打卡,俨然成为贵阳经开区这个工业大区的文化新地标。
“‘寻忆三线记忆馆’承载了我们的共同记忆,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项接地气、有温度的民心工程。”作为三线二代的刘伟民站在馆内,脸上满是欣慰。
让建设者更没想过的是,“寻忆三线记忆馆”还成为了凝聚社区群众情感的“暖心客厅”,将实事实实在在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建设“寻忆三线记忆馆”,贵阳经开区有天然优势。贵阳经开区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承载地,航空工业、航天科工、中国航发等部分下属企业纷纷调迁至此。这批企业的到来,在为经开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留下了一批独特的三线文化印记。
黄河路街道作为经开区老城区核心区,拥有丰厚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底蕴。今年以来,黄河路街道办以保护传承为基石、以活化利用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工作。
前期,街道办将三线建设特色文化资源系统性调查作为基础工程,组织开展三线文化资源摸底普查,全面掌握了以原011基地西工技术培训学校为代表的历史遗存分布、人物故事脉络,以及散落民间的实物资料情况,厘清辖区三线建设历史脉络,为推进文化保护传承、促进项目落地打下良好基础。
在掌握三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黄河路街道办成功培育推出“寻忆三线记忆馆”特色文化项目。记忆馆由马跃山、蒋跃武、赵云等七位三线二代自发发起、自筹经费,在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指导下筹建。黄河路街道办积极搭建平台,从项目落地、场地协调、环境营造等方面提供支持,促进了记忆馆的快速建成落地。
在“寻忆三线记忆馆”内,千余张图片,以及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和珍贵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贵州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历史场景和感人故事。
记忆馆通过实物展览、口述历史、文化互动等形式,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历史体验,将“三线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触可及的文化旅游体验。目前,记忆馆不仅成为贵阳经开区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传承基地,还成为属地街道的一个文旅融合示范点。
据了解,“寻忆三线记忆馆”的落成,也是黄河路街道盘活辖区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该项目镌刻着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在为社会公众了解三线建设历史、三线文化提供一扇重要“窗口”的同时,也进一步激活了历史文化活力,有助于促进历史记忆保护传承、时代精神弘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赋能。
记忆馆已成为区域文化新地标,群众纷纷携亲友前来缅怀追忆,实现了“观看展览、学习历史、带动人流”的良性循环。据黄河路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办将支持记忆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以记忆馆为核心,联动周边文化、商业等资源,探索“文化+旅游+社区”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社区治理模式,推动三线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 黄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