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宁扬e心”网络人士红色基地行的旗帜在晨风中招展,我本以为这将是一次寻常的红色足迹寻访。然而,行程中一个不那么“红”却格外“绿”的站点——南京长江水生生物科普馆,却以一种沉静而磅礴的力量,成为了我昨日旅程中最深刻的记忆烙印。它不像战场遗址那般充满硝烟的壮烈,也不像伟人故居满载历史的厚重,它只是静静地,将一条奔流了千万年的大江的生命密码,娓娓道来。
穿过略显喧嚣的市井,科普馆的现代建筑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一枚被江水冲刷得温润的贝壳,栖息在长江之畔。推门而入的瞬间,都市的嘈杂被瞬间隔绝,我仿佛一步跨入了另一个深邃、蔚蓝的世界。
初见,与“长江之王”的无声对话
场馆内部的光线被刻意调暗,营造出一种水下的静谧与神秘。首先迎接我的,不是文字,不是图片,而是一个巨大的、令人瞬间屏息的身影——一具完整的长江白鲟标本。它静静地悬在空中,流线型的躯体,标志性的长剑般的吻部,仿佛正破浪而来,却又被时间永远地定格在了这里。
我站在它面前,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悲壮与威严。它就是传说中的“长江之王”,一个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的物种,一个我们只能在影像和标本中追忆的逝去神话。身旁的电子屏上,简短地写着它的故事,以及那个沉重的年份——2019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这一刻,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科普展品,而是一座无言的纪念碑,用它的沉默,向每一位到访者发出最尖锐的叩问:在我们享受江鲜之美的同时,可曾听见母亲河深处那一声叹息?
溯源,在蔚蓝秘境中邂逅“活化石”
带着这份沉重的心情,我走进了科普馆的核心展区。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声、光、电及大型生态缸,复原了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的多样生态系统。最令我着迷的,是中华鲟与白鱀豚的展区。
在模拟长江深水环境的巨大水族箱前,我有幸看到了“活化石”中华鲟。它们的身影沉稳而有力,背部的骨板如同披挂着远古的铠甲,在水中缓慢而庄重地巡游。它们见证过恐龙时代的兴衰,穿越了无数次地质变迁,却在今天,面临着生存的严酷考验。看着它们笨拙又优雅的姿态,一种对生命韧性的敬畏油然而生。它们是长江的“原住民”,是流淌着的活历史。
而在白鱀豚的展区,那个被标记为“可能已灭绝”的牌子,再次刺痛了我的眼睛。尽管“淇淇”的故事早已熟知,但置身于此情此景,那份遗憾与痛惜变得无比真切。科普馆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用最客观的展示,便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沉甸甸地压在了我的心上。
共生,从“索取者”到“守护者”的觉醒
随着参观的深入,展览内容从展示转向警示与教育。触目惊心的“长江鱼类家谱图”清晰地显示,许多曾经“寻常”的鱼类,如今已沦为易危、濒危甚至极危。过度捕捞、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水利工程……这些人类活动的印记,被直观地转化为物种数量下滑的曲线图。
然而,科普馆并非只传递绝望。在展馆的后半部分,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它详细介绍了中国为保护长江生态所实施的“十年禁渔”政策,展示了人工繁育、增殖放流的成果。那些在育苗箱中欢快游动的小鱼苗,是生命延续的火种。互动区域里,孩子们通过游戏学习如何区分珍稀鱼种,了解非法渔具的危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与长江的关系,必须从过去的无情“索取者”,转变为未来的用心“守护者”。
尾声:带走一滴江水的记忆
我走出科普馆,再次回望这座静默的建筑,它像一只睿智的眼睛,守护着长江的过去与未来。这次“宁扬e心”的活动,因这个科普馆而意义非凡。它让我明白,红色精神不仅是烽火岁月的奋斗与牺牲,在和平年代,它更延伸为对脚下土地、对身边山河的守护与责任。
作为一名旅游博主,我见过无数名山大川,但这一次,在南京长江水生生物科普馆,我触摸到的是一条大江的灵魂。我带走的,不仅是关于水生生物的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态承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长江守护者中的一滴水,汇聚起来,终将让母亲河重新焕发她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趟旅程,不虚此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