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白河桥火车集市
17日早上七点半从蒙自出发,行驶一百多公里,首站来到了屏边白河镇的白河桥火车集市。
白河桥的火车集市历史悠久,是农耕与工业交织的独特画面,是目前国内唯一。作为文旅资源,它的比较优势显现无遗。
这个火车集市在网上了不得:
在网上很有流量,来屏边或者途经屏边的游客,是一定要目睹这火爆的火车集市真容的,是要被它感染一把的。所以,我们也就不例外了。
这个火车集市是大有来头的:
它是一个在百年滇越铁路轨道两旁自然形成的独特集市。被誉为“中国最后的火车集市”或“米轨集市”。成为当地重要的、带有浓郁农耕生活气息的民间贸易活动。
这个火车集市是极具看头的:
“人车共舞”的奇观是吸引众多看客唯一原因,沿着长长米轨铁路,山民们把摊位摆开,售卖各种山货,家禽,时令果蔬和手工制品。购买者自然是当地的山民了,但,有大量如我们一样从远处赶来的看客,一边看/记录这难得一见的热烈画面,一边挑选购买一些货物带走。
赶这个火车集市是有窍道的:
目前,每周只有周一有火车集市,其他时间是没有的。周一,一定要赶早来,那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人流如潮;摊贩众多、货品繁多、购买者蜂拥而至;拍照的看客、围观的游客云集,这三大波人群汇聚之盛景才能看到,才能被氛围浓浓的感染。
至于能否观赏到火车鸣笛缓缓驶来,山民们带货撤离到两旁,待火车缓慢驶过后,再回到轨道边的特有沸腾画面,就要撞运气了。
我们十点多到达现场,在长长的铁轨集市里,货品的繁多看到了、穿戴苗族彝族服饰的山民见到了、举着相机手机拍照的看客遇到了、欢声笑语问东问西大包小包购买山货的游客碰到了。
但,等到了十二点半,却未见到米轨火车的影子,此时,轨道两旁售货的山民渐渐的稀少了,看客游客都已离去。我俩也只能带着缺憾离开了,沿着219国道返回屏边县城住下,准备第二天的游玩。
18日,屏边下了一天的雨,我们也就只能在超市买了点东西,在住处做吃的,窝了一天。
第二站,滴水苗寨
19日,清晨,开始了屏边游玩的第二站——滴水苗寨
滴水苗寨,是前些年打造的一个面上颇有苗族建筑风格的景区。从规模上看,当年是下了功夫,花了不少银子,可能也曾红火过一段时间。
不过今天看来,寨子的房屋,建筑风格,里子上太“现代”;面子上,苗族味太粗浅;质量上,有许多漏水,脱落点。不过,水系很充沛,这一大景观应该是始终如一的。
这个人造景区,有其独特的价值:因为热闹劲过了,所以,游人不多,特别适合喜欢静,不喜欢嘈杂的人来这里住些日子,坐在水池旁边发发呆,吸收吸收新鲜空气,听听人造小瀑布哗哗的水流声,看看不远处的山雾互动的游戏,也瞧瞧近处这貌似苗族建筑物,让自己幽静的朦胧。
前往人字桥的路上,来到了屏边烈士陵园,向先烈们致注目礼!
另外,屏边县对房车床车很友好,在寨子大门旁设立了几个免费的房车营地。
第三站,人字桥
人字桥,无论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还是作为文化的传承,还是作为旅游的景点,在全国都是独一份的。
在滴水苗寨打完卡,驱车52公里,用时一个半小时,来到了人字桥/五家寨铁路桥,先是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了人字桥的震撼。随后,在指示牌引导下,来到观景台再次平视,看到了人字桥的亲切。沿着观景台旁的铁扶手继续向上攀爬,不多时,从远处延展而来的米铁轨在脚下了出现了,回身顺着铁轨望去,黑洞洞的隧道在不远处,与妻携手依靠着手机电筒微弱的光亮,走进了隧道,在碎石子上一步一步的向前,说实话,隧洞一片漆黑,还真的让人情绪上有些紧张,不大会,看到了亮光,走出了隧道洞,站到了人字桥上,与人字桥亲密的合了影。
屏边的三大景点参观游览打卡任务结束。
惊心动魄的一段山路,提升了我的胆魄
离开人字桥,在前往河口的路上,高德导航语音:前方道路封闭,已为你避开,便把我引上了“健四线”,走着走着,上了山,山路仅有一车宽,上下坡陡,弯急,肘弯多,时不时有雾,路在悬崖边绕来绕去,稍有不慎,会掉进万丈悬崖,妻紧张的大气不敢出,我是集中精力,踏稳油门和刹车,握好方向盘,眼视前方,经过一个多小时,终于走出了近三十公里的山路!回到了省道,到达了河口县城。
这段让我和妻惊心动魄的山路,完胜五月份在西藏走过的所有路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