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本以为大家憋了这么久,会迎来一场席卷全国的“报复性消费”浪潮,结果浪没来,来的是一股让所有景区老板都感到心寒的“报复性白嫖”风。
在茶卡盐湖这样的网红打卡地,放眼望去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诡异的是,这种人山人海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价值,算下来,人均消费低得离谱,甚至还买不起一瓶水。
这种高效率、抠门到极致的玩法,在网上被冠以“特种兵式旅游”的名号。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以后景区还能赚钱吗?
一个价值榨取机器
其实很多批量倒闭的景区,问题其实出在了娘胎里,它们从规划那天起,核心设计就不是“给予”游客美好的体验,而是琢磨着怎么最高效地“榨取”他们钱包里的最后一分钱。
它们的功能简直是反向设计的,花大价钱买来的门票,换来的却不是优质服务。节假日里,景区内摩肩接踵,挪动一下都困难,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无尽的排队上。所谓文化内核,更是虚得像个笑话。
你以为去看唐代古建筑,结果看到的是被廉价LED灯带缠绕的仿古木头。想体验民族风情,却撞见中式吊脚楼和希腊雕塑的诡异混搭。这种不伦不类的拼凑,透着一股浓浓的山寨味。
更别提那千篇一律的模样了,无论走到哪个号称“古镇”的地方,都是同样的青石板路,同样的仿古屋檐,再加上一面专门给网红拍照的标语墙。审美疲劳?不,这简直是视觉轰炸。
景区的设计充满了刻意的不便,每一步都是一个付费陷阱。从入口到核心景点,往往有一段长达两三公里的“真空地带”。这段路风景欠奉,纯粹就是为了消磨你的体力和耐心,好让你乖乖掏钱坐上观光车。
这种强制性的消费项目远不止于此,除了高昂的门票,还有讲解费、体验费等等,一层又一层,仿佛在闯关。游客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来放松的客人,而是被精心设计的“钱包猎场”里等待收割的猎物,毫无真诚可言。
景区里的物价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一瓶外面卖三块的水,这里敢标价十元。一根烤肠卖到十五块更是家常便饭。这种毫不掩饰的宰客行为,彻底引爆了游客的反抗情绪。
当“韭菜”学会了反抗
面对这些设计失灵的“产品”,年轻一代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羔羊,他们摇身一变,成了手持放大镜的“精明审计师”,他们用自己的一套新玩法,对景点进行着精准的“性价比审计”。
在00后群体中,一条不成文的“铁律”正在流传:门票超过20块的,基本可以判定为坑,不去也罢。他们开始涌向那些免费或低价,但内容却无比丰富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科技馆、城市公园,这些地方反而成了新的旅游热门。
他们甚至还开创了一系列“反向定制”的玩法,精准破解景区的各个盈利点。何必花钱进园?在景区外围找个好角度,打开长焦镜头,“隔空打卡”一样能出片。纪念品店里的文创产品看看就好,转身打开电商App,同款甚至更好看的平价替代品应有尽有。
为了应对景区内虚高的物价,自备补给成了标配。自热火锅、泡面、面包塞满背包,在停车场的车里或者公共休息区就能解决一顿饭,既省钱又自在。
连住宿的选择也发生了革命,为什么要花大几百甚至上千去住那些高溢价的网红民宿?把车开到服务区,放倒后座就是一张床。或者找个洗浴中心,几十块钱就能舒舒服服地过夜。
这种行为表面看是省钱,深层次里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代表着对标准化、高溢价产品的拒绝,是在简朴中找回旅行的自主权和自由感。对他们而言,这种看似朴素的旅行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快乐,毕竟旅游的意义,在于积累美好的记忆,而非消费行为本身。
一场系统性的崩溃
当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劣质“景点产品”,再遇上消费者的集体觉醒,一场剧烈的市场出清就成了必然。这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倒闭,而是一场由产品失灵引发的系统性崩溃。
从投资狂热到破产海啸,数据冰冷而残酷。在2020至2022年间,全国范围内有超过200家人造景区倒闭,其倒下的速度是前几年的三倍。天眼查的数据更显示,大约1500家与古镇相关的企业已经注销。
全国那2800多个古镇项目,行业内预测,能活过五年的恐怕连一半都不到。这背后,是无数巨额投资打水漂的惨痛案例。
比如张家界那个投资了24亿的大庸古城,开业后门可罗雀,日均游客不足20人,短短四年就亏掉了10个亿。还有济南那个号称投资40亿的宋代古城项目,五年过去,最终沦为一片烂尾工程。
这场崩溃的代价,远不止于投资者的损失,更可怕的是那些长久的创伤。比如景区建设时对植被的破坏,以及倒闭后因无人维护变成垃圾场的景象,给生态环境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
结语
这场风波,其实正式宣告了那个靠复制粘贴和套路设计生存的“景点产品1.0”时代的彻底终结。事实证明,年轻人并非没有消费力,他们愿意为了真正有价值的体验付出时间和金钱。
你看,北京自然博物馆、西安碑林、或是云南的雨林徒步,这些项目价格不高甚至免费,却因为内容丰富、体验真实而备受追捧,常常一票难求。节假日里,人们心甘情愿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这就是市场给出的最好答案。
正如乌镇的创始人陈向宏所指出的,旅游的核心应该是传递“文明的脉搏”,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一堆没有灵魂的建筑。未来的旅游市场,真诚、文化内涵以及对年轻消费者的深刻理解,将成为活下去的关键。
大众的审美已经悄然转向,从过去追逐虚假的网红景观,回归到对真实和真诚的向往。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资本和规模的对决,而是对人心和真诚的理解力的竞争。消费者的价值观已经升级了,整个行业必须立刻跟上。
湖南日报2025-10-17《“年年被骂,年年不改”,5A景区不香了?》
中国经济网2025-10-20《新世代旅行图鉴:在路上,借人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