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田机场飞往中国的航班,空座位突然多了一大片。京都奈良那些原本一房难求的小旅馆,老板们望着窗外发呆,房间里静得能听见灰尘落下的声音。这股突如其来的寒意,源头就是那句“暂缓赴日”。
机票取消的数字像雪片一样飞来,49万张,这还只是个开始。原本计划去日本赏枫、滑雪、血拼的人们,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就把目的地换成了首尔、曼谷、新加坡。去哪儿网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韩国一下子冲到了出境游第一的位置,泰国的阳光、新加坡的繁华,成了新的热门选择。钱就这么多,人也就这些,不去日本,总有地方欢迎。这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对日本来说,却像一记闷棍,打得有点懵。
日本的股市最先绷不住了,反应比谁都快。日经指数开盘就往下栽,直接跌破五万点大关。航空公司首当其冲,全日空和日航的股价齐刷刷地往下掉,跌幅超过3%。这还只是开胃菜。真正让人心惊肉跳的是那些消费巨头。卖化妆品的资生堂,股价暴跌11%,几乎快跌停了。开百货公司的三越伊势丹,也跌了10%。就连优衣库和无印良品,这些平时看起来稳如泰山的国民品牌,也跟着一起跳水。东京迪士尼的运营商,股价同样没能幸免。这哪里是几家公司的股价波动,这分明是整个日本旅游消费产业链在集体哀嚎。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不就是少了一些中国游客吗?至于这么夸张吗?至于。真的至于。翻开日本的经济账本,旅游业占了GDP的7.5%,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日本经济这几年本来就有点蔫,日元贬值得厉害,看着GDP数字在涨,换成美元一算,其实是在缩水。好不容易盼着旅游业能拉一把,结果这根救命绳索,现在被人轻轻一拨,就晃了起来。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日本国家旅游局自己都承认,今年前三季度,去日本的中国内地游客,快750万人次了,比去年多了四成还多。放眼所有去日本的外国人里,每五个里头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人数多,购买力更是吓人。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占到了所有外国游客总消费的21.3%,将近四分之一。人均花掉1.3万人民币,虽然比不上英国、澳大利亚的土豪,可架不住人多啊,架不住中国人能买、会买啊。从药妆店到奢侈品店,从和服租赁到温泉旅馆,哪里不是中国游客撑起的场面?
有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国游客真的大幅减少,日本的GDP可能会直接掉0.36%。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大,可你看看日本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今年一整年的GDP增长预期才0.7%。这一下子就砍掉了一半多,简直是伤筋动骨。对于本就在泥潭里挣扎的日本经济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股市的暴跌,商家的焦虑,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疼痛。
这股消费力,早已不是简单的买买买,它像血液一样,流进了日本经济的毛细血管里。东京银座的奢侈品店门口,那条长长的队伍,没了。京都街头穿着和服、举着自拍杆的姑娘们,少了。北海道滑雪场里热闹的缆车,可能都要空转几圈。那些靠中国游客生意红火的小店,可能这个月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提前关门了。这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生计,是无数个岗位的存亡。当这股人流突然停下,整个生态系统都会感到窒息。
其实这事儿,放眼全球,也不是头一回了。前几年疫情的时候,全世界都经历了一波“去中国化”的被动实验。结果呢?日本损失惨重,京都那些以前爱答不理的高级料理店,最后发现除了中国游客,根本没人能填满他们的座位。巴黎老佛爷百货的奢侈品区,没了中国旅行团,冷清得像个仓库。泰国普吉岛的酒店,入住率一度跌到惨不忍睹的个位数。当时各国都急了,想尽了办法,新加坡搞“旅行泡泡”,迪拜吸引数字游民,马尔代夫转头去讨好印度市场。结果呢?效果甚微。印度游客的人均消费,连中国游客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说句大白话,这个星球上很多旅游胜地,离了中国游客,真的玩不转。那句“世界的尽头都是中国人”,早就不是一句玩笑话了。现在地球上有哪个景点,听不见几句熟悉的中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出国旅游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今年预计会有超过1.5亿人次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全世界每六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这本身就是一股无法被忽视的洪流。这不是什么“地球村”,这简直就是“华夏分区”。中国游客用真金白银一次次证明,自己就是全球旅游业的“甲方爸爸”。
所以再回头看这次日本股市和旅游业的震动,一点都不“抽象”,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中。这是一种经济规律的体现,是市场选择最直接的反馈。当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深度依赖另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时,那么这种依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来繁荣,也能在关系变化时,带来刺骨的寒意。
这事儿给所有做跨国生意的人都提了个醒,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可话说回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就在这里,谁又能真正忽视呢?风向变了,最先感受到的,永远是那些站在浪口上的人。
世界那么大,欢迎中国游客的地方,总比不欢迎的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