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风,从祁连山脉北麓吹来,掠过广袤的武威绿洲,卷起古凉州的千年诗意。驼铃声、马蹄声与边塞笙歌早已远去,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悠长回响——那是汉唐的雄浑节奏,是丝路的悠长呼吸,也是诗人笔下永不褪色的凉州风骨。
山河入诗:大漠孤烟与绿洲水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广为传诵的《凉州词》,以壮阔笔触勾勒出边塞凉州的典型意象。这种“孤城”“万仞山”的意象,恰恰捕捉到了武威作为边关重镇的地理特征与精神气质——既有无垠的苍凉,又有不屈的坚守。
武威地处祁连山与腾格里沙漠之间,南靠雪山,北接大漠,中部是绿洲田园。祁连山的雪水汇成石羊河,滋养着河西走廊最富饶的绿洲之一。站在祁连山下,你会理解“今见祁连山,峰峦耸苍穹”的震撼;漫步红崖山水库,你又能感受“塞上江南”的别样风情。
春来凉州,风中或夹带沙尘,但绿洲已泛新青;夏至,山雪融水,翼风清凉,田野映金;秋日丰收,枸杞红、葡萄熟;而冬至寒彻,冰霜覆地,风声如铁。在这四季流转间,凉州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诗意。
诗酒千年:从《凉州词》到葡萄酒乡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王翰《凉州词》
武威是中国最早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之一。史料《凉州府志备考》记载:“葡萄酒,古凉州产者佳。”又载:“凉州富庶,米酒、葡萄酒为宴饮常品。”这杯葡萄酒,不仅是西域商旅的馈赠,更是千年丝路的活色生香。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唐)元稹《西凉伎》
元稹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唐代武威人烟稠密、物产丰饶的盛景。诗中“葡萄酒熟恣行乐”直指武威作为中国葡萄酒故乡的悠久历史,而“红艳青旗朱粉楼”则描绘出酒旗招展、酒楼林立的市井繁华。
今日的武威,仍以“天马葡萄”“沙漠玫瑰”等品牌闻名全国。古时的驿馆、今日的酒庄,皆承载着相同的热情。“酿得蓬莱仙境水,醉邀明月饮凉州。”这副化用的联句,道出了凉州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舌尖风物:面皮子与三套车的烟火人间
在中国人的食俗口味上,历来有“东咸西酸”之说,西北人尤以食酸著称。说起武威美食界的半壁江山,自然少不了武威面皮子。它既重用醋,酸得爽利开胃,又突出香辣,辣油与面皮的筋道在唇齿间交织,是凉州人一日之初最常见的唤醒方式。
而糖油糕,则是武威人生活中的一点甜。它色泽金黄、皮酥内软,油而不腻。轻轻一咬,温热的糖浆便流入唇齿之间,细嚼外皮,细糯香甜,令人回味无穷。
在武威,还有一道广受赞誉的美食,名为“三套车”——由劲道十足的凉州行面、醇香入味的卤肉以及一杯解腻暖心的茯茶共同构成,一如凉州精神中的扎实、厚重与包容,是武威饮食哲学最直接的体现。
舞乐传承:西凉乐舞与非遗瑰宝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唐)杜牧《河湟》
“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
——(清)许荪荃《凉州》
凉州自古以音乐歌舞闻名,《西凉乐舞》便是代表作之一。无论是胡笳低回的边塞哀思,还是丝路商队夜宴的欢歌笑语,凉州曲舞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
凉州攻鼓子威武雄壮,古浪老调悠扬悲怆,凉州贤孝劝善扬美,民勤皮影戏演绎古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威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呈现。
古今交融:铜奔马的新征程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唐)李益《边思》
李益本身是凉州人(陇西姑臧,即今武威)。这首诗是他的自述,充满对家乡和军旅生涯的自豪。最后一句“只将诗思入凉州”点明主题,将他的诗情与才思倾注在凉州这片土地。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笔下的骏马,仿佛预见了一千多年后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这匹足踏飞鸟的天马,不仅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更将凉州大地的雄浑气度定格为永恒。
今天的武威,古韵与新风交融。雷台汉墓、鸠摩罗什寺、天梯山石窟、白塔寺、文庙——这些历史遗迹经过精心保护,正向世界讲述着武威的千年故事。青土湖重现碧波,民勤绿洲巩固拓展,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人进沙退。
武威,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铜奔马的雄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蹄疾驰。这里风起云动,山水镌刻,历史与现代交融,诗意常在。
来源:微游甘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