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为老牌5A级景区,张家界也有自己的焦虑。现在游客越来越挑剔,尤其是Z世代,怎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怎么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当地政府其实早有打算,《2025年张家界市旅游发展奖励实施方案》里明确规定,在境外社交媒体宣传张家界,单条播放量达500万以上,奖励3000元,在抖音、小红书发布正能量内容,综合评选10个优秀作品,给予3万至10万元奖励,对具有可持续性、引流效果好的大型文化体育类活动,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补贴支持。
从财经角度看,张家界这招确实高明。
要是花10万元请一个顶级网红,可能就产出几条精致的视频,效果还不一定好。
但拿出40万元作为奖金池,就能撬动100名参赛者在几十天内持续不断地生产第一视角内容。
这些选手在丛林里的真实经历,自带话题性,吸引了全国媒体、MCN机构和无数自媒体的免费传播,影响力可不是几条网红视频能比的。
更关键的是,这场赛事创造了巨大的公共议题。
大家都想知道选手们在丛林里怎么生存,有没有作弊,退赛的选手经历了什么。
这种全民讨论的热度,让张家界实实在在地火了一把。
从“野外求生”到“商业IP”,中间还差多少步?
现在张家界挑战赛确实火了,可从一个网红营销活动到一个成熟商业IP,中间还有不少鸿沟。
拿美国版《幸存者》来说,人家本质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电视节目,核心是“人与人”的对抗,有一套被验证了40多季的“口袋世界”规则,戏剧性是必然的。
而且在财务结构上,《幸存者》是为“人才”付费,所有参赛者都会获得报酬,哪怕是第一个被淘汰的人,也能拿到几千美元。
再看张家界挑战赛,本质是一场极限运动赛事,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对抗,规则简单到只有活下去,其间的戏剧性是偶发的。
选手们更像是运动员,要是在第9天退赛,一分钱也拿不到。
这就导致两者的关系不一样,一个是“雇佣”,一个是“竞技”。
另外,价值的锚点也不同。
《幸存者》的主持人杰夫·普罗斯特年薪高达800万美元,因为他同时是执行制片人和节目运作人,掌控着故事节奏。
可张家界挑战赛目前的价值,100%系于“选手真实的苦难”之上,这虽然吸引人,但也更不可控、更不稳定。
不过话说回来,张家界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他们用40万奖金的杠杆,撬动了一场现象级的全网营销,完美达成了“文旅3.0”的KPI。
景区也在计划举办第三季、第四季,冠军奖励可能会提升至50万元。
但想要成为真正的IP,还得在赛制研发上多下功夫。
不能只靠选手们的自然表现,得通过规则设计来确保戏剧性的发生,让这场“粗粝”的生存挑战更有可看性和可持续性。
现在的张家界挑战赛就像一个刚起步的新星,有潜力,也有挑战。
它能不能从一个网红活动进化为中国第一个全球化生存IP,就得看操盘手们有没有足够的野心和智慧,停止售卖地点,开始售卖游戏。
毕竟,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