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公昌
云冈石窟漫记
从应县木塔寺回大同市,小车没有上高速,走的是县道或乡道。这样距离也许更近些。对于我们这些专门出来的游客来说,能看更多的异乡风光岂不更惬意。路经桑干水库,水域特别开阔,我们的小车光沿着水库边上绕行,就行了将近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可见水库之大,而那明亮的湖面,在微风中掀起阵阵涟漪。正应了古人的诗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水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而在这弯曲缭绕的水库边的草丛中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散步,偶尔还能看到零星的“渔翁”在专心致志地垂钓。那旁若无人的神态,似乎在静静地等待那份惊人的喜悦。
由于云冈石窟在大同市区的西北郊,因此地山体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而悬空寺和应县木塔在大同市的东南方,所以我们去云冈石窟,必须穿市区而过。市区除了繁华的车流,还能看到市区边上干净整洁、庄重肃穆,楼房的正前方镶有军徽,前边的广场上悬挂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的军队营房及众多的工厂。正行走间,天气转阴,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随之稀疏的雨点劈劈啪啪地打得车窗直响。由于我们是既定行动。不能随意改变行程。只能照常行驶。而该路段是去云冈石窟的必经之路,所以车水马龙,异常繁忙。几滴雨并没有给繁忙的公路带来根本的改观。也许是老天爷知趣,也许是老天爷为了给这酷热难耐的天气降温,只有几分钟的功夫,雨停了,风也静下来了。太阳又从云缝中钻了出来。一切都恢复了常态。刚才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十七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开凿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武周山(今云冈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周山,凿山石壁,开凿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一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O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窟龛二百五十二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云冈石窟是我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通俗地讲,就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负责修建的工程。
在这里我要顺便讲一下与石窟有关的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四六七年十月十三日一一一四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名拓跋宏,后改名汉姓元宏。是北魏第七位皇帝(四七一年一一一四九九年在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治家,改革家。他五岁即位,由祖母冯太后辅政。四九0年亲政后,推行全面汉化改革。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通婚等。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史称孝文帝中兴。其改革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四九九年南征途中病逝。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由于云冈石窟是著名的五A级景区,所以一进景区大门,依旧是人山人海,在那里购票,那里坐摆渡车都要向工作人员咨询。下了摆渡车,快到景区时要经过一段礼佛大道。这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大道的外边是大片的松林,枝叶茂盛,郁郁葱葱。将整个景区映衬得庄严肃穆。靠大道的两边相对而立着十三对高八点七三米的骑象四梭神柱。在浓密松林的掩映下,形成气势恢宏的列柱长廊。神柱上方刻有“恩泽晋武周,慈航通法岸”的题字。体现了佛教文化主题。这礼佛大道,是连接主景区与外围景覌的重要通道。
随后我们来到了临山而凿的石窟群,现在游客一般参观的是1一一20窟。当我们下摆渡车时,好心的司机就提醒我们,到20窟看完后,就可以返回了。这些石窟的内容十分丰富。游客也非常多,正是暑假期间。学生放假,所以有的石窟已经人满为患。真正是摩肩接踵,寸步难行。好在游客井然有序,没有乱拥乱挤,只能人挨人缓慢前行。由于是佛教题材,说实在内容也看不明白。
让我们感到最为震撼的,并感同身受的就是那巨大的洞窟,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生产和生产力还是还是十分落后的,没有现代化的开山工具,那几十平米,高四五米甚至十几米的洞窟,工人们是怎样开凿出来的呀!而那些佛像竟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盘腿而坐,有的伸出手掌,食指灵活地指向空中,目视前方,大耳垂肩,镇定自若,似乎是在念佛诵经,而有的则直立在那里,一手自然下垂,一手合十状。总之他们形态各异,表现出了雕塑家高超的雕塑工艺。为了叙述方便,我只试举一两洞窟为例。
第十八洞窟位于石窟群西区东部。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约公元四六O年一一一四七O年)。是昙曜五窟(第十六窟一一一第二0窟)中最西侧的一窟。洞窟形制为椭圆形平面设计。穹窿頂,东西最宽处十八点、七米,南北最长处七点七米。空间高阔宽敞。主尊佛像为释迦牟尼立像。高十五点、五米。气势恢宏,两侧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八大弟子像。整体布局对称严谨,体现了北魏皇家石窟的恢宏气度。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颠峰成就。是云冈石窟中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精细的洞窟之一。
十八窟开凿于北魏太武帝灭佛后“复佛运动”时期,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宗教意义。
政治象征:主佛可能仿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面容雕凿,身披千佛迦裟,象征死于法难的僧人。隐含“以佛护国”的诉求。是北魏皇室“政教合一”的体现。
艺术价值,作为昙曜五窟中保存最为完整,雕刻最精细的洞窟,第十八窟被誉为“云冈的守护者。”。其布局和技法对后世石窟艺术(如龙门石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公元五世纪中国石窟艺术的颠峰之作。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属于昙曜五窟之一。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時期。(公元四六0年)。该窟主要为释迦牟尼坐佛(原型融合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形象)高十三点.、七米,面相方圆丰润,身形比例适称。完美展现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特征。造型手法简练概括。造像融合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身着坦右肩式袈裟。背光装饰火焰纹与莲花纹样,顶部飞天手捧莲蕾。因前壁及壁顶崩塌,造像完全露天。推测崩塌主要因为岩层酥脆。及北魏元昌延昌元年(512年)地震。
原前壁设明窗与窟门。外壁雕刻大型屋型龛及千佛。坍塌后西立佛仅存残块。一九九二年考古发现西侧坡地埋藏一百三十余块立佛衣纹残石。其雕刻手法与东立佛一致,二O一四年启动残石拼对工程,二0二一年通过三维扫描与人工智能完成西立佛虚拟修复及三D打印复原。现存大佛下半身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考古发掘重现。
该窟,现为云冈石窟标志性景观,其露天大佛凭借卓越的艺术价值被视为全国佛像艺术的颠峰之作。以其雄浑大气,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拼对完成的西立佛,计划安置于礼佛大道接引佛殿。与露天大佛形成历史呼应。相关文创产品已投入开发。
当我们看完第二十窟时,天色已不早,近傍晚时刻,我们坐在大树下休息片刻。就向景区大门口走去。因为景区面积特别大,等我们走到景区大门口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孩子联系好我们乘坐的出租车,上车时已是华灯初放,在那人声鼎沸,潮水般的人流与车流中我们乘坐的车辆向大同市区缓缓驶去。
坐在出租车上,回想起今天看到的这云冈石窟一一一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石窟之一,唯一的皇家石窟(政府投资兴建的的石窟)。如今是我国的五A级旅游景区。并联想到了北魏孝文帝的雄才大略,敢于改革开放,敢于让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讲汉语,穿汉服,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其改革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让我们懂得了我国之所以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为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又想到云冈石窟与其他三大石窟就像我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中璀璨闪烁的群星在闪闪发光。它又像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军阵与铜车马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显得厚重与庄严肃穆。它又像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他同时也像我国历史上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名垂千古。他的建造同样与万里长城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万里。他的建造与流传是我们祖国的自豪与骄傲。他是我国辉煌历史文明的基因,他同我国历史上众多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撑起了我们国家成为伟大的世界文明古国的大厦。
再见了,气势恢宏的云冈石窟,时光也许会流失,但你在历史上的影响将永远铭记在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史册。
二0二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于渭南临渭区凭信村
作者简介:王公昌,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人,原籍华阴。中共党员,曾服役于北京卫戍区部队,退休教师。平时喜欢阅读,写作,乒乓球,旅游摄影等。《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