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到中国城市竞争中的黑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深圳、杭州、成都、武汉和重庆等明星城市。但有一个地方却悄然实现了从“无名小卒”到“新一线”的逆袭,这就是安徽省省会—合肥。这个过去被人戏称为“江淮小邑”的城市,在经济上以爆发式增长,创新力十足,成为了一匹让人意外的黑马,并且用实力改变了大家对它的看法。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腹地,环抱巢湖,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着悠久历史的秦朝,三国遗迹犹存,北宋包拯也出生于此。到2024年人口正式突破千万大关,踏入了千万人俱乐部行列,成为中部区域的人口重镇,在经济方面,于2024年的生产总值达到13507.7亿元,这个数字同2012年时的4168亿相比有极大的跨越,在全国城市的排行顺序从第31名提升到了第19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列的位置则从前者第15名前进到现在位列第十。 这座城正把创新当作主要力量,以大科学装置和未来产业为圆心,奋力从昔日的“江淮小邑”发展成有世界影响力的新时代“创新之都”。
合肥的区位优势可以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来概括。从地理意义上讲,合肥在中国人口分布的中心地带,以合肥为中心,半径五百公里范围内的人口和消费市场规模均达到四亿人、十二万亿元以上,这种辐射能力使得合肥成为连接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桥梁;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合肥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并且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合肥全域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范畴,同南京、杭州一道成为长三角的副中心,产业转移和创新资源外溢效应不断加强。合肥靠近巢湖,经由江淮运河打通了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这又提升了合肥作为内陆开放门户的作用,这样的地理优势给合肥在产业布局,人才流动以及交通创建等方面带来了先天上的便利条件。
合肥经济发展靠科技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培育,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3507.7亿元,同比增速为6.1%,这个增长速度在全国主要城市里算是前列水平,合肥产业结构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新质生产力占据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当中所占的比重接近百分之六十,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和人工智能这六项产业已经成长为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链条,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产量达到137.6万辆并且同比增长了84.5%,所以它跻身全国汽车制造基地前五位。
合肥的集成电路、 新型显示和人工智能这三大产业入选了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创新投入上,合肥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强度是3.91%,科技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全国大中城市里排名第一,这种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方式让合肥在量子信息、核聚变、人工智能等领域拿出了不少全球领先的突破成果。
合肥已经形成了水、 陆、空、铁相结合的立体交通格局。在铁路方面,合肥有7条高铁线路,高铁运营里程524.3公里,在长三角地区居首,乘坐高铁从合肥出发,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杭州、武汉,4小时到北京和福州,基本上是“米”字形的高铁网络。公路方面,“两环十八射”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中,G9912合肥都市圈环线建成后,与周边城市将构成“一小时通勤圈”。
在航空领域,新桥国际机场 T2航站楼会在 2026年启用,那时会变成4F级最高档次的机场,预计每年运送乘客超过四千万人次以上、货物与邮件共计三十五万三千吨左右。水路运输上讲 ,江淮运河通航道之后,合肥的派河港就可以直接通江出海,“合肥制造”的轿车经由滚动型船舶运到长江口的上海港口。“合肥地铁”已经有六条线路投入运行,全长两百三十公里长,串联起城市核心地带以及周边县区。三期工程完毕时,总的延伸距离为三百二十四至八千米。合肥这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设施被大规模建设起来,在它全国性交通枢纽地位也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作用。
合肥的教育主要以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主。最闪亮的一张名片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中国科大为合肥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并直接催生了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在安徽省内还有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高校。这些学校的工程技术类、材料科学等领域也都颇具实力。在科研平台方面,合肥市有现役及预研的大科学装置十三个,包括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等等,这些大科学装置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都位于前列位置。
这些平台和高校一起组成了产学研的闭环,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专门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了很多科技公司;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就研究怎么让城市管理更安全。而合肥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并且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来为本地产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这样的科教融合环境造就了合肥连续五年人才净流入率都排在全国前列,是少数同时享受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城市。
合肥旅游资源把自然山水和人文积淀融合起来,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它是合肥最核心的自然景观名片,在环湖周边打造十大湿地以后,这里是候鸟的天堂,同时也是水生态治理的一道样板风景线。从人文景点的角度来讲,包公祠,李鸿章故居,三国遗址公园等彰显出合肥是“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故里”的历史文化厚重感,三河古镇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来创建,呈现出江淮地区水乡古镇独有的特色风貌,合肥也有不少现代文旅项目,骆岗公园就是用园博会旧址改造而成的一个集生态,会展,休闲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客厅。
科学岛把部分科研设施对游客开放,“人造太阳”这样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以让大众来体验。合肥依托科教资源发展研学旅游,中国声谷展示馆、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基地等成为工业旅游热点。据统计,合肥市有61个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6家,包括古迹类、湿地类、乡村类、科技类等多种类型,正在形成人文养心、山水养情、创新养梦的文旅格局。
合肥的崛起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各种要素共同促成的结果,这座城市并不依靠特殊的政策福利,并且也不会通过透支资源来达到目的,它依靠的是对科技创新保持专注并且踏实做事的态度一步一步从“小透明”变成“新一线”,在区位、经济、交通、教育科研乃至旅游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十足的发展潜力。对于这座城市你看好它的未来吗?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