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公路上跑了快两个小时,手机信号早就变成了 “无服务”,窗外的白杨树一棵接一棵往后退,像是在跟我这个外来者摆手。直到看见路边一块褪色的蓝色路牌,上面用红漆写着 “庆荣村” 三个字,才知道目的地到了。
刚进村口,最先撞见的是条铺得平整的水泥路,路两旁的路灯杆上挂着红灯笼,只是灯笼布有些发灰,风一吹就蔫蔫地晃。
村里静得很,偶尔能听见几声狗叫,却看不见追着狗跑的孩子。我沿着路边走,路过一户人家,院门关着,门楣上的 “福” 字还是去年的,边角卷了边。往里瞅了眼,院子里种着几棵白菜,菜畦收拾得整齐,只是不见人。
再往前走,就能看见界碑了。界碑旁边是条小河,河对岸就是朝鲜,能隐约看见那边的稻田和几间矮房。
风从河面上吹过来,带着点凉,我站在界碑旁看了会儿,没见着往来的人,只有河水慢悠悠地流,像是把时间也拖得慢了半拍。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走了。有的去了哈尔滨、长春这些大城市,在工地上干活,或者在餐馆里当服务员,混得好的,就在城里买了房,把老人也接过去住,只是老人住不惯,又回了村。
兴许是为了那一年3000的边民补贴,兴许是习惯了村子里的生活节奏。只是年轻人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就不得不远去。
还有些年轻人,跟着亲戚去了韩国,在那边的工厂里打工,一年也就过年的时候能回来一趟,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一次家。这种孤独感是迎面而来的,所以问其状况的时候,总能得动村民热烈的回应。
屋子是典型东北农村的模样,不过屋顶的结构是很典型的朝鲜族建筑风格。有不少屋子紧闭,院子的田埂上杂草丛生,想来也是荒废了好几年的时间。我估摸着应是老人走了,年轻人没有了念想,就不再回来。
村里的基础设施倒是不错。在村中心的广场上,摆着不少健身器材,有漫步机、扭腰器,还有几个石凳。每天下午,老人们就会搬着小马扎去广场上,有的在健身器材上活动活动筋骨,有的坐在石凳上聊天,晒着太阳,日子过得也算悠闲。
广场旁边还有个老人免费食堂,每天都会给65岁以上的老人们,提供免费饭菜,应该是考虑到留守老人的年龄问题,村子关爱老人的福利。
村里的日子,简单得像村口那条小河里的水,没有波澜,却日日流淌。如果是厌倦了都市里的光怪陆离,也许庆荣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少生病,毕竟这里离市中心有相当远的距离。
来这里,自然是因为对岸就是朝鲜。庆荣村应是中国最北边的边境村子之一。我总会忍不住往河对岸看,那里就是朝鲜,能看见几座土坯房。只是这里不像口岸附近的村庄,很少看到朝鲜人活动的迹象。
在外人眼里,边境村落总该带着点神秘,或许会有穿着军装的士兵巡逻,或许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可在庆荣村,这些都没有,只有边警,会固定时段沿着边境线巡逻。
这是一座沉默的村子,也是一座在老去的村子。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还有无数类似这样的村庄,正在悄无声息的“远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