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的经济版图上,青岛一直是不可动摇的老大。然而近几年却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挑战者正在悄然崛起—它不是沿海城市烟台或潍坊,而是位于内陆深处的省会济南,在“强省会”战略引领下,济南正借由区位再造、产业升级与人才聚集等举措一步步成长为山东发展新引擎,并被一些人视为下一个“青岛”的有力竞争者。
济南属于山东省的省会,而且是有着2600多年建城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还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并且因为“泉城”而出名,市内有趵突泉、黑虎泉等十大泉群,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特色景观。它的精神内涵兼具着齐文化的大气和鲁文化的厚重感,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济南北临黄河、南靠泰山,处于京津冀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处,是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关键节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占据了核心位置,被认定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济南正致力于塑造“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城市承载力及辐射力正在持续上升。
济南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发展了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精品钢和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和大健康这四大主导产业。而正是由于这几个大的主导产业的发展,让济南的经济在全国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在数字经济上更是遥遥领先全国其他的城市,在软件和服务信息方面也十分发达,所以被称为国家软件名城、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称号。作为区域金融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世界500强入驻。
交通上,济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越发稳固,京沪综合运输通道为“轴”,沿黄通道和青银通道为“廊”的“一轴二廊三通道”综合交通主骨架成型,高铁网络向“米字型”迈进,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经由二期改扩建提升运营能力,小清河复航工程给济南开辟了河海联运新通途,市内交通因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及跨黄通道持续修建而逐步优化。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济南身为山东的高等教育中心,有52所高校在校生总数达76万人,这给城市发展给予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科研动能,济南非常看重产学研结合,创建了齐鲁科创大走廊,超算中心以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平台,引来不少高水平科研院所入驻,凭借有力的人才政策,济南在人才吸引力指数上位于全国前列,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明显的人才聚集现象。
济南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的旅游资源上,老城区内有泉水文化与历史遗迹两大特色,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以及五龙潭这四个泉群都在此集中分布着,并且趵突泉被称作是“天下第一泉”,而大明湖是由许多泉水汇集而成的,在夏天荷花盛开时它就变成了千佛山、趵突泉并列成为济南三大名胜的地方之一。这些山水人文景色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济南“山泉湖河城”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景象。
济南的崛起不是偶然,是强省会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交通区位改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青岛相比,在海洋经济和外向型产业上存在差距,但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上有优势。有人认为,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科创高地,要重点发展文化教育、金融科创、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成为全省前沿应用技术策源地。
未来,济南将会与青岛、烟台一起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三核”,各自发挥不同的优势。济南要抓住前沿科技创新这个点;青岛要突出海洋经济和国际化这张牌;烟台要把工业制造这块长板再拉长一些。区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济南的潜力是巨大的。
从全国视角来看,山东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发展态势里,济南、青岛、烟台这三大核心城市亟需合力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布局,作为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济南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肩负着特别的责任,在辐射带动上要表现得更好一些。
济南发展迅速,已引起极大关注,它能否成为山东的“第二个青岛”,也许不光是经济总量赶超的问题,还关乎能不能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新时代里重新诠释省会城市的定位和价值。各位读者朋友觉得济南有哪些特别之处?又需在哪方面继续加油才能赶上青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