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笔下《菩萨蛮·大柏地》的壮阔,恰是瑞金鲜活的写照。苏东坡也曾用“浮金最好溪南景,古木楼台画不成”的吟咏,描绘这方被红色浸润、被绿意环抱、被古意滋养的土地。今天,漫步共和国摇篮的初心之地,每一步都踩着诗词的平仄,裹着历史的回响,映着自然的私语。
这方土地的底色,是炽热的红。
若从空中俯瞰,那道熠熠生辉的“C”字型弧线,瑞金正居于最厚重的“C位”。共和国摇篮旅游区的红墙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叶坪的古樟、红井的甘泉、二苏大的八角穹顶,串联起一段开天辟地的岁月。

走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木窗棂后,仍有油墨的香气浮动,拓印一张当年的纸币,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油墨香,更是红色政权的为民初心。穿过后院的石板路,古樟的年轮里藏着多少时间的低语,那些在油灯下起草的纲领,早已化作民族前行的灯塔。
在红井,“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石刻,映着天光云影,见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干部多用心,百姓才能多开心。俯身舀一瓢井水,甘甜沁脾,这口由党和苏维埃政府为群众开挖的井,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让“为民办实事”的信念,随着井水的涟漪代代相传。不远处的二苏大礼堂,那顶形似红军八角帽的穹顶格外醒目。这里正是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那场会议所凝聚的苏区治理智慧,为红色政权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中华苏维埃纪念园的长廊上,各大苏区的浮雕静静矗立。阳光穿过廊柱,在地面投下光影,当年大柏地鏖战的硝烟早已散尽,“弹洞前村壁”的痕迹化作岁月的勋章,恰如伟人所言“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临糖黄柠才气水
红色的热血从未辜负绿色的山河。瑞金的山水,是革命岁月的见证者,更是诗词意境的载体。武夷山脉的余脉在此舒展,赣江源头从此奔流,既藏着“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的壮阔,亦有“浮金最好溪南景,古木楼台画不成”的清雅,造就了这“险峰、岩奇、洞幽、泉清、水秀”的秘境。
@ 余先森Jackson
罗汉岩的丹霞崖壁上,还留着历史的刻痕。传说中掘地得十八罗汉的故事,为这座山添了几分禅意,恰应了苏东坡“咫尺仙都隔尘世”的感怀。山下陈石水库的水汽蒸腾而上,清晨的浓雾将峰峦染成水墨长卷,远山如黛,白雾如雪,“天籁远兼流水韵”的诗意便在其间流淌,让人分不清是仙境还是人间。阳光穿透雾霭时,丹霞岩峰泛着赭红,与山间的翠绿相映,既是“关山阵阵苍”的沉雄,亦是“翠草紫芝匝地生”的生机,恰是瑞金最动人的底色。
@余先森Jackson
在红色的激昂与绿色的清新之外,瑞金的千年文脉藏在密溪古村的巷陌深处。当脚步从山水间转向青砖黛瓦,便走进了这座客家古邑的岁月长卷,触摸到历史沉淀的温润质感。
这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的乡村博物馆”的村落,三条小溪穿村而过,“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格局,藏着客家先民的生存智慧。其中规制恢宏者,以罗氏大宗祠、罗应文公祠、应宗公祠、石泉公祠、密峰太公祠等十余处祠厅为代表,其间建筑多采用砖木合构之法,屋顶形制以双坡歇山顶与硬山顶为主流。诸多隔间垛墙的瓦当顺势挑出檐外,昂首飞翘,如振翅欲飞之姿,于细节处尽显匠作之灵动。四座水口古塔建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远处山顶上,守望着密溪村,见证岁月的风霜。
@余先森Jackson
这里走出“能拳勇,善击剑;又工文辞”的罗有高,“台山学堂”更让文风在村中延续千年。夕阳西下时,余晖洒在连片的古民居上,马头墙的影子拉得很长,巷道里的孩童嬉闹声,与远处的溪水潺潺相和,构成最动人的乡愁图景。
@Lc-Bricks
抬头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阴流转,侧耳有“天籁远兼流水韵”的清响萦绕。这方土地,既有“当年鏖战急”的红色厚重,又有“关山阵阵苍”的山水灵秀,更有“古木楼台画不成”的古村温润。
瑞金的美,是伟人笔下“今朝更好看”的华章,是苏轼眼中“咫尺仙都”的秘境,是刻在血脉里的初心,是藏在山水间的诗意,更是留在岁月中的温情,让人来了,便再也舍不得离开。
编辑:黄嘉婷
审校:罗永顺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