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李道哲
当一座中部农业县摘下“主题乐园第一县”的桂冠,其背后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崛起,更是县域经济从“依附性增长”迈向“生态自立”的深刻变革。
区位优势撬动增长,文化自信构筑根基
中牟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区位禀赋与文化自信的精准耦合。地处郑州、开封两大城市黄金中点,中牟凭借1小时交通圈覆盖超千万人口都市圈,更辐射中原地区一亿级消费市场。这种“夹缝中的黄金区位”使其天然成为流量枢纽,而低成本土地资源与郑开同城化政策倾斜,则为乐园集群提供了生长土壤。但真正让中牟区别于普通旅游集散地的,是其对黄河文明、农耕记忆等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正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21个剧场演绎黄土深处的集体记忆,让游客在《李家村》的饥荒叙事中窥见祖辈坚韧,这种文化共鸣超越了传统乐园的感官刺激,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三产融合激活乡土,流量红利普惠民生
中牟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主题乐园+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温铁军曾强调,要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需通过多业态融合使农民进入一二三产全产业链。中牟的实践恰恰印证了这一理念:杉杉奥特莱斯凭乐园门票抵扣策略催生14家“全国第一柜”,韩寺小吊瓜通过“瓜潮幻乐”活动联动乐园打造采摘体验,使农产品溢价销售;全县文旅产业累计带动数万人就业,远超传统农业的吸纳能力。更值得称道的是,当地通过“全民触网”将酥梨、非遗糖画等乡土产品融入乐园消费场景,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文旅红利的共享者,这正是“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生动写照。
运营思维取代建设崇维,系统协同成就持续活力
许多地区文旅开发陷入“重投资轻运营”的困境,如投资24亿元的大庸古城最终亏损10亿元。中牟却走出了一条以运营倒逼配套、以协同创造价值的新路。当地不追求一次性建成完美配套,而是根据客流增长动态升级:面对夜场游客外流,才加速引进主题民宿;针对交通瓶颈,及时推进低运量T1线路。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避免了盲目投资带来的沉没成本。更关键的是,八大乐园通过客群互补形成生态联盟——方特聚焦年轻客群的刺激体验,电影小镇打造民国沉浸,只有河南深耕文化叙事,彼此错位发展又共享客流,使县域文旅从“单点出圈”迈向“全域沸腾”。
生态自立超越IP依赖,产业延伸锻造长期竞争力
中牟的野心不止于文旅引流,更在于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当乐高乐园因投资方退出搁浅时,中牟果断转向本土资源深耕,这与温铁军强调“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只有河南与河南博物院合作打造“麦田里的博物馆”,鼎革影视基地开辟微短剧+文旅赛道,文化资源被转化为可持续运营的资产。更深远的布局在于产业延伸:计划将玩具制造、游乐设施生产线引入县域,使中牟从乐园消费地升级为产业策源地。这种“文旅-制造-服务”三链融合的思维,彻底超越了传统县域经济对外部IP的依附性发展,真正实现了“把产业留在县域”。
中牟的探索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区位优势需要与文化基因结合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其二,文旅成功关键在于让农民融入价值分配,而非简单征地开发;其三,系统运营能力比硬件投入更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中牟用实践证明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可行性——当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文化自信,当每一个百姓都成为发展主体,县域经济就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筑起坚实的“压舱石”。(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