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暮秋时节的杭城,雨总来得格外缠绵。踩着微凉的风躲入郭庄,本身是来避雨的。这座静卧在西子湖畔的园林,平日里的精致秀美,此刻被秋雨浸润,更添了几分朦胧意趣。雨水顺着黛瓦滴落,在石阶上溅起细小的水花,那声音清脆而富有韵律,像是为这座百年园林奏响的序曲。
园门处的影壁被雨水洗得发亮,转过月门,眼前豁然开朗,整个郭庄在雨中静静地舒展着身姿。池水泛着细密的涟漪,假山上的苔藓绿得发亮,连空气都带着湿润的甜香。
秋雨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几株丹桂。清冽的甜意,在湿润的空气里丝丝缕缕地蔓延开来。循香望去,临湖的乘风邀月亭边,三株桂树亭亭玉立,虽然寥寥数树,却足以让满园沉浸在醇香之中。
金黄的细蕊攒聚枝头,被雨水一洗,更显莹润娇娜。雨珠缀于花瓣,颤巍巍凝成水玉,在叶片上滚动着,闪烁着晶莹的光泽。那落花沾着雨水,铺在青石板上,宛如撒了一地的金粉。
雨打桂花的声音,是极细极轻的“簌簌”声,需要凝神静气才能捕捉。这声音与香气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听到了香,还是闻到了声。宋人吕声之有诗:“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这秋日的第一等风流,果然是要在雨中品味,方得其真味。
正陶然间,一阵更为幽邃的香气自室内飘来,与桂香缠绕相萦。循香而入,原是内园的宋韵香事演示。身着宋制襦裙的女子正垂眸拈香,案上陈列着各色香具:香篆、香炉、香盒,一应俱全。但见她纤指轻移,将沉香、檀香等香料细细调配,而后压模成篆,动作舒缓如行云流水。
一位正在打香篆的姑娘,先用香铲将香灰压实,再用香印轻轻压出莲花的纹路,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专注与虔诚。当香篆点燃时,青烟袅娜升起,在室内缓缓盘旋,与窗外迷蒙的雨雾交织成趣。那烟气先是笔直上升,继而散作千丝万缕,最后弥漫在整个空间里,将所有人都笼罩在这片香云之中。
宋香的沉静邃远与桂香的甜暖鲜活彼此映衬,竟合成一种奇妙的和谐。古人云:“焚香听雨,可契幽独。”此刻始悟其意。寻常秋雨总带几分萧瑟,而郭庄的雨,因了这香、这桂,竟氤氲出温润雅致的底色。雨声淅沥,香影徘徊,让人恍如步入“小阁焚香听夜雨”的清梦中。这香气似乎有了质感,有了温度,将雨天的微寒都驱散了。
郭庄虽小,却以“借景西湖”之妙,成就“内外湖山一脉牵”的独特格局。园内有三处临湖角落,皆可尽收湖光山色。我凭栏远眺,但见秋雨如帘,将西湖笼入一片空濛之中。苏堤上的烟柳已染秋色,经雨浸润,苍郁欲流;雷峰塔与保俶塔遥相对望,在雨雾中若现若隐,宛如水墨长卷中两笔淡墨写意。
雨水落在湖面上,泛起圈圈涟漪。近处的涟漪清晰可见,远处的则模糊成一片细密的波纹。偶尔有游船驶过,船桨划破水面的声响与雨声交织,形成一曲悠扬的水上乐章。船夫戴着斗笠,披着雨衣,不紧不慢地摇着橹,仿佛是从古画中走出来一般。
园中的大水池与西湖遥相呼应,水中的残荷构成另一幅听雨的妙境。虽然已是深秋,荷塘犹未完全凋零,青黄参半的荷叶以各种姿态挺立水中:有的依旧舒展,边缘微微卷起;有的已经低垂,仿佛在向雨水致意;还有的完全枯槁,却依然保持着最后的尊严。雨滴落在不同的荷叶上,发出各异其趣的声响:打在舒展的叶面上是“啪啪”的清脆声;落在卷曲的叶缘是“嗒嗒”的轻响;击在枯槁的叶茎上则是“笃笃”的沉闷声。
李商隐说:“留得残荷听雨声。”以往总觉得残荷凄凉,此刻身临其境,才体会到其中别样的韵味。雨水顺着荷叶的脉络缓缓流淌,汇聚成珠,在叶心荡漾着,仿佛盛着一汪浅碧的琼浆。当水珠积满时,叶片轻轻一倾,便见银珠滚落,在池中漾开圈圈涟漪。池中的锦鲤似乎并不畏雨,依然悠闲地游弋在残荷之间。
郭庄的亭台楼阁,每一处都可以歇雨。乘风邀月亭为全木结构,雨滴落在青瓦上,“沙沙”轻响,像是春蚕食叶;雨水顺着飞檐滴落,形成一道晶莹的水帘。那水珠落在石板上,清脆而有韵律,宛如古琴的泛音,余韵悠长。
园内曲廊迂回曲折,廊顶覆盖着青瓦,雨点落在上面,声音清脆而连贯。廊下飘荡着的小饰件,写着一些与西湖有关的字,构成我镜头中的前景,让后面的假山、花木、亭台在朦胧中别具一番风致。
雨水落在竹叶上,时而急促如骤雨打新荷,时而舒缓如微风拂嫩柳。每片叶子都托着点点雨珠,晶莹剔透。偶尔有积雨从叶尖滑落,倏忽没入泥土中,不留痕迹。
园中的微型盆景展还在举行,长廊下陈列着来自各地的精品盆景。这些方寸之间的艺术珍品,在雨中更显风姿。一盆题名“黄山奇秀”的盆景,以英石为山,辅以细叶罗汉松,宛如晨露般清新。另一盆“枫桥夜泊”,用红枫配以浅盆,表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放在外面的一盆“枯木逢春”,枯槁的树干上抽出几枝嫩绿的新芽,雨水顺着树皮的皴皱滑落,滴在铺满青苔的盆土上,发出极细微的声响。这声响像是生命在细雨中的呢喃。旁边一盆题名“听雨”的竹石盆景更是应景:几竿细竹倚石而立,竹叶上雨珠滚动,盆中浅水映着天光,将“雨打芭蕉”的意境以更精巧的方式呈现。
杂树花景也为听雨增添了色彩。池畔的枫树已染上浅红,雨滴落在枫叶上,红色的叶片经雨水浸润,更显鲜艳夺目。墙外的水杉已然泛红,高大的树干直插云霄,细密的雨声更显空旷辽远,让人想起远山的松涛。老梧桐的叶子已泛黄,雨水落在上面,发出“扑扑”的声响,几片落叶随风飘落,与雨水一同坠地。
听雨之时,古人的诗情也悄然涌上心头。宋代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首词将人生三个阶段的听雨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此刻在郭庄听雨,我既无少年的轻狂,也无壮年的奔波,更无晚年的沧桑,有的只是一份难得的宁静与超然。
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句,写的是夜雨中的相思之情;韦应物“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的诗句,写的是秋雨怀人。在同样的雨声中,可以寄寓不同的情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句,写的是山雨之后的清新静谧。雨水洗净了空气中的尘埃,也让草木更加苍翠欲滴。闭上眼睛,细听雨声,但觉万籁俱寂,唯有雨声如诉,让人心境澄明。
站在园中听雨,既能感受到西湖的开阔浩渺,又能体会到园林的精巧雅致,这种“小中见大”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追求。
想起古人常说的“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其实还应该加上“听雨”这一件。在这种闲适的意境中,人才能真正与自然相通,与自我对话。
不知过了多久,雨声渐疏,最后只剩下檐水的滴答声,疏落有致,像是乐曲的尾声。雨后的郭庄,宛如刚出浴的美人,清新脱俗。西湖宛如一幅刚刚完成的水墨画,墨色犹湿,笔意犹存。
此刻,我仿佛听懂了秋雨的私语,西湖的脉动,古人的情思,也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郭庄听雨,听的是雨,亦是人生;赏的是景,也是心境。暮秋的午间,在亭台楼阁间,聆听江南最诗意的秋声,感受着千年文脉在雨中的延续与传承。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