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张升航
上周,趁着阳光正好,我去了趟玲珑山。重温记忆的同时,也想找寻那抹秋意。
玲珑山公园坐落于杭州临安钱王大街西端,海拔353米,面积约六平方公里。你别看这山不高不大,可素来有着“山水玲珑”的美誉。山里有泉有瀑,有树有寺,有亭有台,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和人文古迹。早在唐宋时期,此地就已成为浙西一带的游览胜地。
公园入口处的简介。
岁月悠悠,玲珑山静静矗立,俯瞰临安城的变迁。
近年来,随着临安融杭发展,“她”也悄然换了新颜,在原有“旧八景”基础上新增的“新八景”,更添几分韵味。
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可驱车直达山顶;另一条则是山间小径,沿石阶攀登,终点便是卧龙禅寺。此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山脚下的玲珑山房。
自山脚沿石阶缓步而上,周围林木葱郁,仿佛步入一场“绿野仙踪”般的幻境。沿途,除了“醉石纳凉”处玲珑泉泠泠的泉声与清脆的鸟鸣,最让我难忘的,是散落在小径左侧的摩崖石刻。记得小时候来这里,我总是胆怯地牵着母亲的手,紧跟在父亲身后,生怕摔倒,更怕突然蹿出的蛇虫,哪有心思去留意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字迹。可如今,独自一人背着相机再次重走这条小道时,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上山的小道。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的四处石刻。起初,我只能辨认出最显眼的“玲珑胜境”四字。正当我凑上前去想仔细分辨时,一旁的小石碑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画着与石刻形状对应的方框,框内标有编号,旁边还附有二维码。好奇之下,我拿出手机扫了扫,页面却跳出“安全警告”的提醒,告知网站的安全证书存在问题,只好作罢。不过,好在二维码旁还有一行小字:“朱养心玲珑胜境题字。”这贴心的注解,倒让我这般外行人也多少能看懂些。
稍大一处摩崖石刻,最上方四字即为“玲珑胜境”。
一路往前,大大小小的石刻有很多,数了数竟有十三处之多。只可惜,大多都已被岁月侵蚀风化,表面爬满青苔,唯有“送瀑岩”“苍鳞”“九折岩”这几处还稍能辨认。
徒步至“九折早烟”附近,一块巨大岩石前的奇怪景象让我停下了脚步——岩缝之间,竟支撑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树枝。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哪个孩子玩的游戏,随手放在上面。可当我又往前走了几步,只要有岩缝存在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这样的树枝。有一处岩缝间,不知是哪位游客,居然巧妙地支起一根“Y”形状的树枝,那姿态,倒像极了一个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坚强地举起双手,支撑住头顶的巨石。
“Y"形状的撑山棍。
拿起手机查了查,原来这并非孤例。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默契”,登山客称它为“撑山棍”,也有地方叫作“撑山树”。人们在登山的时候,如果看到石头有缝隙,就会在里面立起一根小棍,寓意“背后有靠山,凡事有人撑”;也有地方将它视为祈福的手段,祈求山神庇佑,消灾避难。在当地,甚至还流传着“木棍支山,腰腿不酸”的说法。
我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给了那位平日里多愁善感的朋友,和他说:“你看,这像不像当牛马的我们?”还在最后加了个坏笑的表情。消息刚发出去不久,他就给我回了一段语音,颤抖的语调中明显带着几分哽咽,“我真的破防了……这些小棍子太像我了,它支撑的哪是石头,分明是我的工作和生活,是车贷和房贷啊……”
听完他的语音,我默默合上手机。转身走向一旁的草丛,捡拾起几根枯枝,也学着前人的样子,轻轻将它们支进岩缝之间。
或许,我撑起它们,也不过是想在下山之后,腰腿不酸罢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