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道龙赵小荣游记《 一笔祥龙行天下 》(一一五)大足石刻纪行:龙凤踏云访石龛 一笔龙章耀华夏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无双道龙携祥瑞红凤,踏云而来,赴一场与千年石窟的约会。大足石刻,这座镶嵌在重庆大足群山间的艺术瑰宝,既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亦是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家5A级景区的双重桂冠得主。自初唐开凿,两宋鼎盛,五万方造像历经千年风雨,十万言铭文镌刻岁月沧桑,儒、释、道三教造像在此交融共生,成就了一部刻在山石上的文明史诗。龙凤二人拾级登山,满目翠色中,古龛隐现,耳畔仿佛传来千年前工匠凿石的叮当声响,心中满是崇敬与期许。
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北山石刻。作为大足石刻中历史最悠久的一脉,这里的造像以精巧细腻著称,尤以转轮经藏窟、日月观音为代表。窟内佛像衣袂飘飘,神情温婉,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将宋代造像的“神形兼备”诠释得淋漓尽致。无双道龙驻足凝视,见日月观音眉眼含慈,宝相庄严,不由诗兴大发:
北山古龛历沧桑,匠笔传神韵悠长。
转轮经藏藏真意,日月观音照十方。
石上佛容含静穆,龛前云气漫幽香。
千年凿刻初心在,留与后人悟妙章。
祥瑞红凤立于一旁,欣赏着岩壁上的飞天造像,身姿轻盈,彩带翻飞,似欲破壁而出,遂和诗一首:
踏云初访北山秋,石刻琳琅眼底收。
飞天线带随风舞,古佛慈眉为众忧。
凿石为媒传法脉,以形表意释禅幽。
三教同源融一体,山河有幸藏珍瓯。
北山游览毕,二人沿石板路前行,沿途林木葱郁,鸟语花香,行约一时许,便至大足石刻博物馆。馆内近五百件文物静静陈列,从残破的造像残片到完整的铭文拓片,从古代工匠的工具到石刻艺术的复原模型,全方位展现了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馆中一尊缩小版的千手观音复制品,千手千眼,精妙绝伦,让人对即将到访的宝顶山核心景区更添期待。红凤凝视着展品中宋代的石刻佛头,五官清秀,神态安详,有感而发:
馆藏珍迹证流年,石韵书香一脉传。
残片犹存工匠力,拓文尚记古佛缘。
三教熔铸文明史,万像雕琢岁月篇。
莫道沧桑侵玉质,匠心不朽照人寰。
无双道龙翻阅着馆内关于石刻开凿的史料,感叹古人仅凭简陋工具,竟能在坚硬山石上造就如此伟业,挥笔成诗:
展柜凝眸溯本源,千年营造见真魂。
钢钎凿破鸿蒙气,石匠开辟佛国天。
铭文镌刻兴衰事,造像承载善恶言。
今朝幸得亲瞻仰,不负登临万里船。
博物馆参观结束,正值午后暖阳,二人驱车前往宝顶山石刻——大足石刻的核心所在。刚入景区,便被山间缭绕的云雾与庄重的佛国氛围所感染。宝顶山石刻由南宋高僧赵智凤历时数十年主持开凿,造像群气势恢宏,题材丰富,千手观音、六道轮回图、牧牛图、释迦涅槃像等诸多经典造像皆汇聚于此。行至千手观音龛前,只见观音圣像高约七米,千手千眼,每只手中各持法器,或执念珠,或握莲花,或举宝镜,无一雷同,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无双道龙驻足良久,心潮澎湃:
宝顶奇观冠九州,千手观音立峰头。
千眸洞察人间事,千手护持天下秋。
珠翠琳琅辉日月,金容庄严镇尘浮。
慈悲遍洒三千界,愿得苍生免苦愁。
祥瑞红凤望着六道轮回图,图中人物神态各异,或喜或悲,或善或恶,生动诠释了因果循环的哲理,不由心生感慨,吟出诗句:
轮回一幅写沧桑,善恶昭彰映石墙。
六道沉浮皆有定,三生祸福岂无常。
贪嗔痴念迷尘路,戒定慧心照佛乡。
愿众生能破迷障,菩提树下沐晨光。
前行不远,便是牧牛图造像群。图中牧童与耕牛神态各异,从桀骜不驯到温顺服帖,隐喻着修心养性的过程,造像与山石、流水融为一体,充满生活气息。红凤见此情景,诗兴再起:
石上牧牛意趣长,牧童情态各飞扬。
顽牛初驯凭良策,心性渐平靠妙方。
流水潺潺陪岁月,青山默默证沧桑。
人生恰似修牛路,戒躁方能近道场。
无双道龙望着不远处的释迦涅槃像,长达三十余米的卧佛安详静卧,神情宁静,仿佛正在沉睡中感悟永恒,遂提笔写下:
释迦涅槃卧青山,神态安详若等闲。
三十丈身融翠黛,万千信众仰慈颜。
红尘滚滚皆过客,佛法昭昭渡人寰。
石上千年如一梦,醒来犹忆旧烟鬟。
宝顶山游览至尾声,景区广场上早已人头攒动——原来众人听闻无双道龙将现场书写二米四长的“中华天下一笔反八拖尾龙”,都纷纷前来围观见证。只见案几铺展,笔墨备好,无双道龙凝神静气,气运丹田,提笔蘸墨,稍一沉吟,便挥毫泼墨。笔尖在宣纸上游走,如龙蛇飞舞,时而刚劲有力,时而婉转灵动,“龙”字的起笔如惊雷破空,转折似山峦叠嶂,拖尾若江河奔涌,二米四的长度在一笔之间一气呵成,末尾拖尾蜿蜒舒展,仿佛真龙即将破壁而出,腾云驾雾。
围观游客见状,无不拍手叫好,有人高声赞叹,有人拿出手机记录这震撼瞬间,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一位白发老者捋须颔首,即兴吟出诗句:
一笔神龙跃纸端,墨香阵阵透云端。
起笔如惊雷破寂,收锋似浪卷沙滩。
长拖八尾藏灵气,横扫千军显壮观。
引得游人齐喝彩,中华文脉万年传。
旁边一位中年游客看得热血沸腾,也跟着附和:
目睹龙章落素笺,匠心独运世称贤。
笔走龙蛇惊四座,墨融山水入长卷。
二米四尺含天地,反八拖尾纳海川。
今日幸逢此盛事,余生犹记这瞬间。
一位带着孩童的妇人,指着“龙”字对孩子细说,口中亦吟出诗句:
稚子围观问龙形,笔端气势撼心灵。
横如峻岭撑天起,竖似青松立地宁。
拖尾蜿蜒藏吉兆,全篇磅礴显威灵。
中华自有神龙在,护佑山河永太平。
人群中一位文人模样的游客,有感于现场氛围与“龙”字寓意,挥毫和诗:
龙字惊天落眼前,围观万众意拳拳。
墨痕点点凝正气,笔势巍巍映碧天。
龙凤呈祥开景运,国泰民安续新篇。
愿凭此字传佳话,华夏繁荣亿万年。
无双道龙放下毛笔,望着眼前的“龙”字,又看了看围观群众的热情笑脸,心中满是欣慰。这“中华天下一笔反八拖尾龙”,不仅是笔墨功夫的展现,更承载着龙凤呈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龙佑华夏的美好寓意。祥瑞红凤立于一旁,望着这震撼人心的场景,眼中闪烁着光彩,与众人一同感受着这份文化自信与民族豪情。
随后,二人又相继游览了南山石刻与石门山石刻。南山石刻以道教造像为主,环境清幽,造像古朴典雅,山间松涛阵阵,仿佛置身仙境;石门山石刻则佛道交融,特色鲜明,造像风格独特,既有佛教的庄严,又有道教的飘逸,令人耳目一新。两处景点虽不及宝顶山、北山那般声名显赫,却也各有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大足石刻的山石上,给千年造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立于山巅,回望一天的行程,从北山的古雅到宝顶山的恢宏,从博物馆的厚重到南山、石门山的清幽,每一处景观都让人沉醉,每一尊造像都令人震撼。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龛一像,都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信仰。
临行之际,无双道龙与祥瑞红凤携手,有感而发,共同吟出一首古体诗,为此次大足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大足名山藏石龛,千年造像立云端。
三教同源融一体,万佛齐辉照宇寰。
龙游圣地添灵气,凤舞秋山增秀颜。
一笔龙章传吉兆,国泰民安亿万年。
佛音袅袅随风远,禅意悠悠入梦间。
今朝登临观胜景,他年再访续前缘。
愿得此山常焕彩,文明薪火永相传。
踏云而去,回望大足,那山间的石刻造像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此次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无双道龙的一笔“龙”字,既是对大足石刻艺术的致敬,也是对华夏文明的礼赞,而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也随着这千年石刻的神韵,飘向了更远的远方。大足石刻,这座不朽的艺术丰碑,必将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吸引着世人前来瞻仰、朝拜、感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