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全年文旅的重头戏。今年暑假期间,梅州推出“‘梅’好时光 畅玩一‘夏’”系列活动,助推文旅市场发展。全新的文化体验、清凉的生态避暑、激情的足球赛事……让梅州文旅市场不断升温。
“畅玩一夏”,梅州是有底气的。这座坐拥秀美山水的城市,森林覆盖率冠绝南粤,雁南飞茶田、五指石、龙归寨瀑布等景区夏季平均气温舒适,是天然的“空调房”,漂流、溯溪等亲水项目吸引力强。
而作为“足球之乡”,梅州今夏中超联赛激情上演,足球青训夏令营精彩纷呈,绿茵狂欢与文旅完美嫁接,展现了“足球之乡”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话题引爆力,为夏季注入了澎湃活力。
乘“热”而上,梅州以系列活动集中发力,“畅玩一夏”主题活动整合了各县(区)夏季特色资源,通过集中宣传推广,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声量和客流高峰。
但与国内诸多旅游热点城市相比,梅州文旅的热度还远远不够。作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梅州文旅市场潜力仍未得到充分有效的激发,当前文旅拳头产品仍以自然观光和大型节庆赛事等为主,缺乏深度文化体验,部分文化体验浅尝辄止,“乡愁”引力未充分转化,如围龙屋、客家山歌、非遗等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静态展示或浅层表演,未能形成深度互动、沉浸式、可复购的常态化体验项目。
足球运动是当下文体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梅州“足球IP”应用场景还比较狭窄,“足球之乡”的品牌价值尚未充分延伸到文旅产业链,缺乏围绕足球文化的常态化深度体验,如足球博物馆互动、青训体验营、足球主题街区、特色文创、主题餐饮住宿等,“畅玩”内涵不够丰满。
文旅产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握丰富文化和生态资源,梅州应如何将“畅玩一夏”的热度转化为“畅玩一年”的持久魅力,让“世界客都”成为四季皆宜的文化体验与活力休闲目的地?这需要立足新时代,适应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向新而行,将“文化之乡”“足球之乡”等核心DNA转化为贯穿四季、层次丰富的体验产品,锻造全季旅游吸引力。
以新范式演绎文化魅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作为世界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而文化需要创新表达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进一步释放客家文化魅力,梅州需以新范式持续深耕“文化之乡”,让“客韵”四季流淌。如进一步推进客家围龙屋、古村落的“活化”,超越“参观”,打造“生活在别处”的沉浸空间。进一步打造四季皆宜的“客家生活”体验,如在桥溪古韵、松口古镇、百侯古镇等客家文化核心区,策划“客家四季”主题沉浸式体验,将非遗项目常态化融入日常工坊体验。
研学游是文旅的新势力,依托梅州崇文重教传统,可推出“客都研学季”,打造“客家书院”研学品牌。如在梅州城区,可联合东山书院、客家博物馆等,开发全年可开展的“小小翰林”国学体验、“客家迁徙密码”探索营、“客家围龙屋建筑智慧”课程等,吸引亲子及学生市场。
美食是文旅的重要切入口,梅州需加速将“客家小吃、客家菜”升级为味觉IP,打造“舌尖上的四季梅州”。如可推出“时令风物宴”,或结合食材产地开发“从田园到餐桌”的采摘烹饪体验。要加快建设高水准客家美食文化街区,定期举办小型“客家厨艺擂台”“客家小吃制作赛”等,保持美食话题热度。
以新模式释放体育张力。近年来,体育赛事渐成文旅消费的重要杠杆。从贵州“村BA”“村超”的爆火,到“苏超”的破圈,体育赛事带来轰动效应,社交媒体“造梗”互动,球迷和游客追随赛事足迹,跨区域流动、跨领域消费,形成了“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的新模式。有数据显示,“苏超”带动以江苏为目的地的过夜游客大增,南通、宿迁、徐州等城市的暑期酒店预订量均实现翻倍增长。梅州有“足球之乡”美誉,是中超赛事主场,足球运动氛围浓郁,依托足球赛事发展“票根经济”大有可为,可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民间赛事经验,运用新场景、新模式打造具有引爆点的赛事运动,撬动文旅消费。
丰富“足球IP”应用场景,点燃“足球之乡”。要以新视角构建“足球文化”深度体验矩阵,进一步升级五华足球文旅综合体,精心打造“足球科技互动体验馆”“足球主题精品酒店、民宿”“球迷文化沙龙”等,开设“我是球星”等主题体验营,全年开设面向不同年龄段的短期足球训练营、足球趣味挑战赛等。
善于打造爆点赛事,营造“跟着赛事来旅行”氛围。依托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五华县今夏将开展由县域主导且覆盖全县乡镇的“县超”,颇有引爆之势。结合中超、五华“县超”等赛程安排,梅州可建立文旅、商务、体育、会展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举办文创市集、美食体验等特色文旅活动,以及推出景区门票优惠、文旅消费券等惠民便民措施,让更多人愿意“跟着赛事来旅行”。
以新路径激发融合活力。文旅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锻造全季旅游吸引力,梅州需加快推进文体旅等深度融合。文体旅融合关键在“融”,要紧紧围绕“融”字,开辟新路径,创新多元化场景,线上线下、内外齐发力,让文体旅“形”融“神”融,融出新活力。
首先要推动“好风景”与“好故事”相融,融出新气象。要进一步挖掘、梳理彰显地域文化特质且对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资源,注重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传承、乡土风情等特色文化载体“串珠成链”,推动将更多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让“好风景”与“好故事”相得益彰,为文旅融合注入新的内涵与动能。
其次要推动融合从“相加”到“相乘”,融出新动能。文体旅融合,并非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业态、产品、市场的深度交互。梅州要积极探索“文旅+”模式,立足实际,构建包括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等多产互融的多元文旅融合产品体系,并找准融合点,激发“文旅+”乘数效应。
“梅”好时光,大有文章。只有紧跟时势与时俱进,在“新”字上下足功夫,让文旅市场时时充满“新”意,梅州的旅游才会持续散发吸引力,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唐林珍
【作者】 唐林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