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通过一个简单的视角看待印度。他们想到的是拥挤的火车、恒河、种姓制度或是贫困。我也曾持有这些看法。直到一位朋友从印度回来,我们一起吃了顿饭。他谈论了在班加罗尔和孟买的见闻。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想法。
他说,我们对印度的看法是不完整的。我们可能就像“井底之蛙”,只看到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一小块天空。这种片面的观点,很多时候来自西方世界。学者温铁军教授证实了这一点。他去过印度十几次,深入各地考察。他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那些陈旧的、带有偏见的描述,今天仍然在误导我们。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看历史。西方世界关于印度的固有看法,其实是为早期一个经济目的服务的。这个目的,又和我们的国家(指中国)紧密相关。
在十九世纪以前,欧洲国家面对古老的中国,在贸易上处于不利地位。我们出口茶叶、丝绸和瓷器。欧洲国家需要用白银来支付。这种贸易不平衡让英国感到焦虑。英国的决策者希望扭转这个局面。他们没有选择公平的贸易,而是动用了国家力量。
他们使用了一个工具:东印度公司。这家公司不仅仅是一家商行。它拥有自己的军队、战舰,行使着政府的职能。公司的目光投向了印度。当时,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正在衰落,全境分裂。英国的势力趁机进入。他们带来的不是“文明”,而是残酷的资源掠夺。
在孟加拉,他们强迫当地农民停止种植粮食。农民们被迫转而种植罂粟。这个政策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直接导致了一场大饥荒,无数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饿死。英国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鸦片。他们把这种毒品运到我国,用武力打开了我国的市场。
一个“三角贸易”链条就这样形成了。英国的工业品卖到印度。印度被迫生产鸦片,卖给中国。中国的白银和物产,最终流入伦敦。在这条链条上,印度承受了巨大的代价。
为了让这套掠夺体系更有效率,英国人在印度修建了铁路。这些铁路并非为印度人民服务。铁路线的设计,是把内陆的棉花产地、鸦片种植区,同沿海的港口连接起来。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印度的原材料尽快运走。
做这些事情,总需要一套说辞来辩护。于是,一套关于印度的“官方叙事”被制造出来。殖民地的官员和学者们开始描绘一个特定的印度形象。他们说,印度在英国人到来前没有统一的历史。他们把印度的社会描绘成“停滞的”、“野蛮的”。
他们宣称,印度需要英国的“拯救”。殖民者把自己塑造成了“文明的传播者”。他们甚至利用并固化了印度的种姓制度,把它当作分化和统治的工具。这套充满偏见的叙事,通过教科书和文学作品传遍了世界。它成了后来许多人认识印度的“第一课”。
温铁军教授的多次实地考察,看到了这套叙事之外的真实印度。他发现,真实的印度要复杂得多,也充满了矛盾。
首先,西方媒体喜欢展示印度的“脏乱差”。那些混乱的街区确实存在。但这些景象背后,是印度庞大的非正规经济。这个部门的规模超乎想象。它吸纳了印度超过八成的就业人口。
这个非正规系统,是印度社会的“缓冲垫”。比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印度的正规经济也受到冲击。此时,这个庞大的非正规部门吸纳了大量失业人口。它用最基本的方式,为这些人提供了生计。这个系统帮助印度社会承受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种顽强的生存能力,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落后”。
其次,印度还有一个非常成功的“精英”层面。班加罗尔现在是全球重要的软件研发中心。印度的制药业很发达,生产了全球大部分的仿制药。2023年,印度成功地让探测器在月球南极着陆。他们完成这个任务的预算非常低。
这说明印度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侧面。一个是贫穷、非正规的;另一个是现代、高科技的。这两个侧面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真实的印度。
第三,温铁军教授还关注了印度基层的治理探索。他以喀拉拉邦为例。这个邦长期由左翼政党执政。几十年来,当地府推行了比较彻底的土地改革。他们还把大量的公共预算投入到教育和医疗领域。
结果是什么?喀拉拉邦的识字率非常高,人均寿命也更长。这些社会发展指标,远远超过了印度的平均水平,甚至接近一些发达国家。这是一个非西方的本土发展模式。它证明了印度有能力在西方的想象之外,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看懂印度的真实处境,有助于我们回过头来看清自己。我们的国家和印度,在近代都遭受了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两国都为独立付出了努力。但是,我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它的独立,主要是通过上层精英与英国谈判实现的。这是一次“权力的转移”。英国的管理者离开了,但是殖民时代建立起来的许多体系被保留了下来。旧的官僚制度、法律框架,甚至精英阶层都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印度没有完成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特别是没有完成关键的土地改革。
仅仅两年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的新生,不是来自谈判,而是来自一场彻底的革命。我们废除了旧的社会结构和不平等条约。我们进行了坚决的土地改革,把土地还给了农民。
这个不同的起点,深刻影响了两个国家后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因为有了彻底的社会革命和土地改革,获得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催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为后来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印度,则长期受到其继承的殖民遗产和既得利益的拖累。
因此,温铁军教授的观察,像一面镜子。它不仅照见了印度的现实,也帮我们看清了历史。它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走过的道路是多么独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那些试图用固有框架来定义我们、误导我们的叙事,其实一直都存在。我们必须跳出别人预设的“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清印度,看清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