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
我们去到被称为
“古川西商贸集镇的缩影和保留样板”的
邛崃大同镇
本期我们去到
邛崃深处的
——火井镇
此地两千余年地火不熄
从汉代“竹筒盛火”到宋代“煮水成盐”
它曾以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
照亮人类能源史
......
▲火井镇街道 图片来源:看见邛崃
PART.01
世界第一井火井奇观与盐业文明
火井镇,位于邛崃西距城区约30公里处的山里,“两山夹坝,水急峰环”,旧时当地人称其名为“火井坝”“火井漕”。
火井一处及附近山区早在汉代就使用“地火”,即天然气。火井之名由此而来。此地邻近古临邛与汉嘉郡的交界处,为成都西出进入雅康地区的要路口,自古是商旅来往和屯兵驻防的重地。
▲火井镇全貌(2024)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李杰/摄
火井镇,建置久远,后改县,唐《元和郡县志》载:“火井县,东北至州六十里,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县,属雅州。”民国《邛崃县志》:“火井县,本镇也。隋改县,唐宋异地。唐火井县在今油榨沱,有县令袁天罡祠;宋火井县 在今平乐坝,从县令萧琢之请也。今皆废。”
▲汉代火井遗址 图片来源:看见邛崃
后来,火井坝设巡检司直至清末。1985年,火井设镇。
凿井采卤制盐,即采用卤水与天然气分离技术,利用天然气烧煮和熬制食盐。关于古临邛火井制盐,《华阳国志》中记载:“……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火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
▲制盐过程浮雕 图片来源:邛崃文旅
在汉代时,火井一带的井盐生产就形成了规模。卤水与天然气分离技术,以及用竹子和陶管输送天然气,属世界首创。火井镇边古火井旁现竖立一石质高碑,上面刻有“世界第一井”几个字。
▲“汉代古火井”碑(2024)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李杰/摄
天然气资源利用与盐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古代实行盐铁专营,对产盐地有诸多管制,当年朝廷委派曾担任过盐官令的袁天罡到火井县(今油榨沱)为官,未必是巧合。
“山中藏火井,气焰照天明。煮水盐花溅,留得万古名。”这是笔者多年前在火井镇游玩时随吟的诗句。两汉时期,火井一带就是人居聚集地和制盐工坊集中地,天然气和井盐的采制,一直延续到宋代,利用天然气炼铁和烧水做饭,更是延续到明清时期。
火井镇穿场而过的小河,名盐井溪,源自南宝山深处。当年溪畔两边及附近乡村里分布着众多的盐井,至今还保留有古代采气制盐的井口遗址。
▲盐井溪(2020)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李杰/摄
PART.02
移民与融合
多元文化的共生图景
明末清初,大量外省移民来到火井乡。当地气候适宜、雨量充沛,丰富的山货林产,以及茶叶种植,给移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移民们也带来了红薯、玉米等适于山区生长和丰产的农作物种植技术。
借助于茶马古道,东通邛崃,以至川西坝子,西达雅安,以至西藏,火井场农商贸易兴盛繁荣,乡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楼馆庙堂纷纷建起。文昌宫、禹王宫(湖广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观音阁、火神庙、城隍庙、楼子庙,等等,分布于场内外。
清代晚期及至民国时期,长街两旁,民居联排,高低错落,其间不乏洋房阔院。街上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赶场天里,街上熙熙攘攘,甚是热闹。
▲火井古街 图片来源:看见邛崃
火井镇历史悠久,自然故事也多,其中广为流传的当属“女状元”黄崇嘏的故事。
▲黄崇嘏小像 (清) 图片来源:方志四川
黄崇嘏,五代前蜀时期临邛人,工诗善文,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据说其成年后,常女扮男装,游历在外,后隐居于山中。关于她的身世,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代兄考中状元一说。
后人将黄崇嘏隐居的火井银台村的山命名为“崇嘏山”,另建有“崇嘏塔”“崇嘏墓”“状元桥”,以纪念这位不凡的“女状元”。
▲状元桥 图片来源:成都市文化经济研究中心
火井地处邛崃山余脉,四望层峦叠嶂、横峰侧岭,景色绝佳,幽胜之处自然也多。兴福寺,就是一个深藏于山中的古刹。
兴福寺,有“蓬莱别院”之称,据说始建于隋末唐初时期,重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该寺庙规模宏大,内有戏台、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七佛殿。
明清风格的寺内建筑,工造精细,碧瓦朱檐,古香古色。各殿堂均有天井或场院,互有通连,廊腰缦回,别有洞天。
▲兴福寺山门 图片来源:看见邛崃
古寺保存如此完整,实属少见,这里应是遁身远迹、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PART.03
文风绵延
洋楼砖瓦藏旧时光
重视读学,崇尚教育,火井历史上文人辈出。火井于清末民初时就创办了小学。坐西向东的文昌宫曾被改作“火井高等小学堂”。
创建于1913年的“火井乡女子小学校”,是邛崃乡间首开先河的女子学校。据说该女子学校是当年火井分县知事的夫人参与筹办并执教的。后因师资缺乏,学校暂停了一段时间。后又于1931年在原禹王宫内修建了新的女子小学校。
▲火井镇中心小学旧照 图片来源:邛崃市火井小学
移风易俗,敢为人先,民国时的火井,既有爱素好古之人,也有与时偕行之人。乡场外和山村里一般都是川西传统民居。
不过,火井场的陈家大院可就“时髦”多了。陈家大院原来是庾姓家院,庾家曾是火井场巨富,后人坐吃山空,家道中落,于是将祖产卖给了场上的陈姓富贵人家。
陈家接手后,对原庾家宅院进行了大改造,中西建筑风格融合,改造后的三进复合式院落,豪华瑰丽、大气凸显。20世纪50年代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陈家大院被改作乡镇政府办公使用。
▲陈氏旧居 图片来源:邛崃文旅
火井场最“洋盘”的建筑物要数邱家公馆了。邱家公馆,建成于1934年5月,为两进式四合院,传说其主人早年跻身于军界,后在海关谋职。
邱家公馆,整体为砖木结构,前院为二层楼房,中堂与前厅对称,窗户、门楣,以及建筑外表面的装饰都是西式风格。大门外立面红砂石门框,二层左右各有四扇上部带弧拱的窗户,中部红砂石匾额上阴刻的“海屋”二字,富丽大气,意味深长。
“海屋”为祝人长寿之颂词,传说为堆存记录沧桑变化之筹码的屋子,“海屋筹添”或“海屋添筹”,意即天时长久。
▲邱家公馆——海屋(2017)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李杰/摄
火井镇场外盐井溪旁,还保留着一座炼铁炉,这可是稀罕之物。
▲早年的炼铁炉(2017)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李杰/摄
在盐井溪笔者见识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土炼铁炉”。该炉高近5米,底部直径2米余,顶部直径约1米,底部有4个炉孔。当年炼铁之场景——薪柴堆砌、风箱‘噗呲噗呲’作响、炉烟滚滚,汗流浃背的乡民各司其职,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笔者眼前。
20世纪40年代前,火井镇场上仅有沿河一条石板街道,以中部的火神庙为界,西边叫上场街,或上场口,东边叫下场街,或下场口。
▲河北街 图片来源:邛崃文旅
当时城隍庙旁有一戏台,人称此处为“台子坝”,赶场天里最是热闹,若逢乡间会期,或有人张办红白喜事,台子坝处更是摩肩接踵,拥挤不堪。
直到现在,火井场依然保留着逢三六九日赶场的习惯,赶场天里熙熙攘攘,人潮涌动。
▲过河赶场的人流(2017) 图片来源:《成都的那些老场镇》李杰/摄
参观攻略
地址:
成都市邛崃市火井镇
门票:
免费参观
自驾:
导航至“成都市邛崃市火井镇”
公共交通:
乘高铁到邛崃站,高铁站旁客运中心乘坐“邛崃高何线”,火井井江路站下。
【栏目介绍】巴蜀文化学者徐平所著的《成都的那些老场镇》一书已出版。全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成都39个老场镇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该书入选成都市地方志办评选的第二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成都方志”微信公号联合徐平推出“成都场镇”专栏,为大家介绍这些场镇的前世今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