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为巴里坤草原镀上一层金辉,清脆的驼铃声由远及近,唤醒沉睡的丝路。一支由三十三峰“沙漠之舟”组成的二十二人骆驼队,在蒋晓亮队长的牵引下,踏上了东行的旅程。他们从新疆哈密巴里坤草原出发,沿着古老的天山北麓,重走这条承载了千年文明记忆的丝绸之路。驼背上,满载的不仅是哈密瓜、巴里坤羊肉等故乡风物,更是游牧民族对远方的向往与商贸传承的使命。
驼队穿越戈壁,翻过山峦,蹄印深深浅浅,续写着新时代的丝路故事。经过数日的跋涉,当武威那古朴的城墙轮廓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驼把式,还是年轻的学徒,眼中都闪烁着激动与敬畏的光芒。
武威:丝路重镇的千年回响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长安西行后遇到的第一个重镇,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巴里坤驼队的到来,仿佛是历史的一次深情回眸,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年代。
驼队入城,首选之地便是那尊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出土地——雷台汉墓。仰望那匹凌空飞奔的铜奔马,它三足腾空,一足轻触飞鸟脊背,其神速与灵动,堪称中国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武威的象征,更是汉代丝路畅通、中西文化交流、天马精神昂扬的生动体现。骆驼队在铜奔马前驻足,现代“沙漠之舟”与古代“天马行空”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诠释着丝路精神中那份对速度、力量与远方的永恒追求。
告别雷台,驼队缓步走向鸠摩罗什寺。这座为纪念伟大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而建的寺院,清幽古朴。寺内舌舍利塔巍然屹立,见证着这位高僧在此译经弘法十余载的岁月。他系统翻译的佛经,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驼铃声声,仿佛与千年前的梵呗诵经声交织在一起,诉说着丝绸之路上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思想与信仰传播的桥梁。从西域来的骆驼队,在此感受由一位西域高僧在东土创造的文明交融成果,别有一番深意。
随后,驼队游览了凝聚武威文脉的武威文庙。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之一,其建筑宏伟,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在这里,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原儒家文化通过河西走廊向西域传播的坚实足迹。丝路之上,东来的不仅是丝绸瓷器,还有典章制度与文化思想;西去的也不仅是玉石香料,还有宗教艺术与技术。武威,正是这种双向交流、互学互鉴的熔炉。
舌尖上的丝路:从巴里坤到武威
当夜幕降临,驼队成员与武威当地的居民围坐一堂,一场连接东西风味的盛宴就此展开。来自巴里坤的风干羊肉与武威的“三套车”(茯茶、行面、卤肉)不期而遇。哈萨克族的醇香奶茶与凉州特色的酿皮、山药米拌汤交织出味蕾的协奏曲。这不仅是食物的分享,更是生活方式的交流与情感的融合,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作为一条“美食传播之路”的永恒魅力。
巴里坤天山骆驼队的武威之行,是一次文化寻根与友好交流之旅。那清脆悠扬的驼铃声,不仅回荡在武威的古迹名胜间,更叩响在每一位见证者的心扉。它提醒着我们,古老的丝绸之路从未真正沉寂,它以新的形式焕发着生机。无论是昔日的驼队,还是今日的中欧班列,其内核精神一脉相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驼队即将再次启程,但他们在武威留下的足迹与故事,已然成为这条永恒之路新的篇章。路,在脚下延伸,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每一个向往交流与探索的心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