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札,这篇我们来聊聊朝鲜,在国际上朝鲜常被贴上“戏台上的国家”、“表演国家”的标签。
这并非赞誉其文艺领域的造诣,而是外界对其外交表现、公共展示等场景中呈现出的“不真实感”的直观评价,这种观感在旅游体验中尤为突出。
旅游中的“被规划”
去过朝鲜的游客几乎都有相同体验:行程全程被严格限定,参观路线、停留地点均由官方提前规划,游客没有机会涉足规划之外的区域。
2024年3月一位曾徒步穿越中国、游历多地的英国旅行者,在结束朝鲜之行后分享了自己的见闻,直言“怀疑在朝鲜的每一刻都有人在配合表演”。
他提到从抵达朝鲜开始,身边就始终有工作人员陪同,无论是参观景点、走进市集,还是与当地民众短暂接触,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剧本感”。
接触到的人员言行举止规整,仿佛经过统一排练,缺乏日常场景应有的自然随性,这种被精心设计的互动,让外界对朝鲜的真实面貌更添疑惑。
朝鲜这种大规模清场搭建场景、精心安排展示内容的方式,并非无迹可寻,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堪称对苏联相关操作的“嫡传”与延续。
这一脉络的起点,是1933年乌克兰爆发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当时乌克兰的饥荒灾情极为严重,饿死人数无法精确统计,史学界普遍认可的数字是至少240万至750万乌克兰人丧生。
这场灾难成为史学界争议的焦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核心观点。
一种以乌克兰学界为代表,认为这场饥荒是苏联当局故意制造的,目标直指乌克兰民族,是有计划、有预谋的种族清洗行为,其性质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相近。
另一种观点以中国学者为主导,认为饥荒的爆发源于失败的农业经济改革,是天灾与人为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斯大林的初衷并非针对乌克兰民族实施种族压迫。
无论争议如何饥荒带来的惨状毋庸置疑,当时苏联境内甚至出现了“吃自己的孩子是野蛮人的行为”这样的官方宣传标语,足以想见粮食匮乏到了何等程度,人性在饥饿面前遭受着严峻考验。
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苏联当局仍邀请法国前总理爱德华・赫里欧前往访问,并特意安排他乘坐火车前往乌克兰考察。
爱德华・赫里欧结束行程后公开表态,向全世界宣称乌克兰不存在饥荒,那里如同“美丽的花园”,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田间劳作的农民神采奕奕、充满朝气。
但事实的真相是,早在爱德华・赫里欧计划前往基辅时,铁路沿线就已开始大规模清场,他沿途所见的所有工人、农民,乃至偶然接触到的普通民众,都是苏联提前安排好的临时演员。
这位在法国政坛以正派、英明著称的人物,因这次被“刻意误导”的访问,让1933年的乌克兰之行成为他人生中难以抹去的争议点,后世提及他时,总会关联到这场被“愚弄”的经历。
内外兼修
苏联的这种“表演式展示”并非只针对外国访客,同时也用于对内引导民众,其核心手段之一就是树立全民学习的“榜样人物”,通过塑造理想化的典范,提振国民的劳动热情与奉献精神。
苏联时期的矿工阿列克谢・斯塔汉诺夫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被官方包装成“劳动英雄”,据称其每年挖掘的煤炭产量是普通矿工的14倍多,远超常人极限。
除了斯塔汉诺夫,苏联还推出了一系列类似的“榜样人物”,他们的事迹通过媒体广泛传播,成为激励民众投身生产、奉献国家的精神符号。
这种通过塑造典型引导社会风气的方式,成为苏联宣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这套“树立榜样、精心展示”的宣传思路,被朝鲜完整传承并加以发展。
如今朝鲜依然沿用设立荣誉勋章的方式,表彰那些被认定为“值得全民学习”的人物,劳动英雄、国家英雄等称号,成为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载体。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一位在洪水中为抢救“1号照片”而不幸遇难的民众,被授予国家英雄勋章。
结语
从苏联时期的临时演员、劳动榜样,到朝鲜如今的精心规划、荣誉表彰,“表演式展示”的核心逻辑一脉相承。
但朝鲜在执行层面更为彻底、更具系统性,将这种展示融入社会生活的多个维度,从外交场景到旅游体验,从精神引导到荣誉激励,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模式,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种延续百年的展示逻辑,本质上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基于自身需求的选择,外界的评价或许带有主观视角,但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却为我们理解这类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参考信息
抖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