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华南地区的城市版图上,广州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它既有着超强的济硬实力,又有着“千年商都”的深厚底蕴,广府文化的烟火气与现代化都市的活力在此完美交融,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城市。
大家都知道,广州现在下辖11个区,各区特色鲜明、各有侧重。越秀区的历史厚重、荔湾区的骑楼风情、天河区的摩天大楼、海珠区的江景风光,这些核心城区构成了广州的“门面”;而白云区的产业集聚、花都区的交通枢纽、从化区的生态康养、增城区的制造业崛起,这些曾经的“郊区”,如今也借着城市发展的东风快速蜕变,逐渐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而在这些快速发展的郊区中,位于广州中南部的番禺区,肯定是“潜力股”中的佼佼者。近些年来,番禺的发展速度肉眼可见,从曾经的农业县、县级市,一步步成长为广州南部的核心增长极,更是被无数人视作“广州最有发展潜力的郊区”,热度与关注度持续攀升。
提到番禺,来过广州旅游的人几乎都不会陌生——广州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名片“长隆旅游度假区”就坐落于此。无论是过山车呼啸的长隆欢乐世界、萌兽云集的长隆野生动物世界,还是适合亲子游的长隆水上乐园,每年都吸引着数千万游客慕名而来。前段时间,我还探访了番禺的“老中心”——市桥。在番禺依然是县级市的年代,市桥就是番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这里的街巷肌理、老建筑、老字号,都沉淀着番禺最浓厚的历史气息。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番禺与广州的渊源比想象中深厚。实际上,“番禺”是广州的古名——早在秦汉时期,广州的行政建制就名为“番禺县”,当时的番禺不仅是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商贸繁华程度可见一斑。后来,随着城市格局的演变,番禺的行政范围几经调整,从一个大县逐渐析出部分区域设立广州城,再到后来番禺成为县级市,与广州城区分治,直到2000年,番禺撤市设区,正式成为广州市区的一部分。
但有趣的是,即便番禺成为广州的一个区已有20多年,大部分番禺人依然不愿说自己是“广州人”,而是通常自称“番禺人”。在他们的认知里,番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节奏,哪怕现在行政上隶属于广州,骨子里的“番禺认同感”却从未改变。更有意思的是,番禺人要去天河、越秀等城区,还会习惯性地说“去广州”,仿佛番禺与广州是两个单独的城市。
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源于番禺长期作为县级市的独立发展历程。在撤市设区之前,番禺有着自己完整的产业体系、城市配套和生活圈,与广州城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这种长期形成的独立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不过,随着番禺与广州城区的联系日益紧密,这种身份认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南村万博与天河的产业联动、广州南站带来的人口流入、地铁线路的全面覆盖,让番禺与广州城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番禺工作、在广州城区生活,或者反过来在广州城区工作、在番禺定居,两地的融合早已深入骨髓。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番禺人会慢慢接纳“广州人”的身份,而“番禺人”的标签,也会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继续传承下去。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