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城镇,一座镌刻在太行山麓的千年铁府,坐落于长治市上党区东南部。这里自古商脉如铁,铁器锻造技艺精湛,曾以“万里荫城”之名执北方铁贸之牛耳,铸就“日进斗金”的商业神话。青石板路蜿蜒至明清深处,飞檐斗拱与雕花门楣间,阿那其居、瑞盛钉店等百年铁庄犹存旧日荣光,铁器叮当声穿越时空,在古巷中回响。
古镇以铁为魂,以文为脉。雄山书院宋时书香犹在,寺庙、古戏台与民居院落依山就势,青砖灰瓦间藏着上党最深邃的岁月密码。2019年,荫城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旅融合的春风唤醒古韵:铁货巷化身非遗长廊,旅拍与特色美食为古院注入新生,千年商镇正以“活态传承”之姿续写铁与火的时代新篇。
时间是会自己开口说话的。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打铁人干板秧歌的吆喝声,在这一刻,化身为唤醒千年古镇的节拍器。
太行深处,雄山之麓,陶水之滨,一座古镇以铁为魂,熔铸千年文明。
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荫城——一座用铁花写就史诗的千年铁府。
春天的风掠过荫城镇上空,保存了几百年的古建筑尽显沧桑。燕子衔着历史的密码呢喃细语,诉说着荫城镇千年的过往。
荫城镇位于长治市上党区,矿产资源丰富。夏商周时,开始挖煤冶铁,春秋中期,冶铸技术娴熟,汉代成为上党地区冶铁中心,唐宋明清时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货生产交易集散地。明清鼎盛时期,荫城铁货行销全国,走出国门,名扬四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这里的铁货交易量达到1000多万两白银,造就“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美名。
这冰冷,来自1000多度炉火的淬炼。
这坚硬,源于成百上千次敲打锤炼。
从生活器具到礼器,从生产工具到兵器,透过铁器,我们看到历史的坚硬与冷酷。
坚硬的铁,赋予了这座古镇与众不同的气质。柔软的时光,给这座古镇涂上一层诱人的金色,在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味道,给人们留下追忆历史的线索。
循着这线索,我们仿佛看到1000多年时光在这里走过的痕迹,看到千年铁府从星星之火到燎原天下的辉煌。
坚硬的铁是它的骄傲,沧桑的建筑是它的风骨,绚丽的灯光是属于它的浪漫。
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行人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繁荣的商贸给这里留下了宏大的古建筑群。四大街七十二圪廊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文化的滋养流淌进商业版图中。雄山书院教书育人,不着痕迹地影响到商铺掌柜的文化取向。
刻在牌匾上的典籍,是商道,更是人道。
当铁器穿越山海,文化的根脉却始终扎根于雄山沃土。
时间的秘密就藏在这些建筑里。留存的明代房屋和消失的明代仪门,都在时间的长河里刻下坐标,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记忆。
被奉为“雄山三老”之一的李惟馨是元代尚书,告老还乡后与杜斅、董诚两个尚书重振雄山书院,影响了整整一代荫城人。
雄山是荫城的文脉所在,书院则见证了荫城文化的巅峰时刻。如今,雄山依旧在,书院难觅踪,但文化却在世代交替中流传下来。
李宇平是李惟馨的第19代孙,被尊为当代乡贤。
走在荫城的街道上,他的目光穿越历史,仿佛回到了当年。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一车车铁器,从这里出发,销往五湖四海。他仿佛看到,先祖李惟馨行吟于山水间,撑起了荫城文化的脊梁。
历史在这里标下记号,生活在这里翻开新篇。
段国强在古镇上开了一家乡邨拾遗文化馆,铁器瓦当,石雕根雕,陈列满园。他努力地想留住时间的印记,帮自己留住乡土文化的记忆,也帮荫城人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即便倾其所有,也要孤注一掷。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想保护的东西太多太多,但他能留住的东西又太少太少。
与坚硬的铁不同,他的无奈总能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生活从来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这世间所有的善良,都终将被温柔对待。
历史的炉火虽然已经熄灭,但千年铁府的记忆深深融入荫城人的血液。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有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稳如雄山的恒心,成就他们心中那个闪闪发光的梦想。
当文明以铁为骨,岁月便有了不锈的锋芒。
今天的荫城,正在续写铁与火的永恒诗篇。(马正、纪泽陆、李久民)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编辑:贾霄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