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板桥胡同,离我家不远,坐落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是北京胡同的肌理。北面临着玉河公园,南面连接着黄化门胡同和嵩祝院。这条胡同中的胡同四通八达,转来转去的就到了北河沿大街,也就进了皇城遗址公园我家门口。这条胡同原来小商铺不少,最喜欢有一家的发面小烧饼,现在想起来那外焦里嫩的口感,依旧有些垂涎。这几年我们团队在排练的路上,都要从东板桥拐到黄化门,可惜这里是第二批腾退所在,过去熙熙攘攘的烟火气荡然无存,很多住户门上贴上了封条,只有一家小餐馆和一家包子铺还在营业。每每走在胡同里都会在内心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少,这里几代人繁衍生息的老宅子,曾经承载过多少生活的快乐,每个院子里演绎过多少家庭的故事?院子里的枣树,核桃树等已经遒劲的老态龙钟,依旧结着饱满的果实,可是已经等不到来采摘的主人,全搬走了。
北京这几十年大兴土木,原本明清时期保存的四千多条胡同已经拆的剩下了三百多条,到处是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这也许就是北京市当初规划的国际大都市吧。
今年三月份我们去澳大利亚墨尔本,九月份去了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布拉迪斯拉发等四个国家首都,那里的建筑让我们震撼了,很少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整座城市绝大部分保留了中欧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国会大厦、哥特式大教堂、拜占庭式教堂、古老的城堡、低矮的三层亦或四层居民老楼,弥漫着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风尘仆仆,窗外家家都布置的簇簇鲜花,一切都是中世纪时光带来的历史的厚重与温暖,让人有一种怀旧的幸福感。
也许我还是喜欢老北京胡同里的烟火气息,喜欢胡同里那街坊四邻的人情味,喜欢胡同人家的历史,比如东板桥南边毗邻的三眼井胡同,那里有一处院落就是毛泽东主席年轻时曾经与蔡和森等湖南老乡居住过的地方,每每路过那里去景山都要驻足默默的看上一看,凭吊一下。如今这三眼井也是第一批腾退走了,修了个胡同博物馆不伦不类,让人哭笑不得,既不博大,也没文物,编个噱头糊弄自己也糊弄百姓。真的是无奈了。唯有祈祷老天开眼,别再拆了,不然北京的历史真的没了。这些老住户举家搬迁,清明中元寒衣等节到了,连个烧纸的地方都没有,如何祭奠祖先?唉!!!!!!
朋友们早晨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