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泉州,是时候了。”
你或许去过许多地方——在中国的版图上,有293座地级市,358家5A级景区,近3000座古城镇……可当你以为走过山河万里、看尽万家灯火时,总有人轻轻提醒你:“别忘了泉州。”
这座曾经相当低调的城市,却让白岩松由衷感叹——“泉州,是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那就别等“有空”,就现在,去看看她。
泉州的妙处,不显示在旅游地图上,却藏在四个充满乡土味的闽南语词里——古早、闲闲、好食、野特。
立冬已过,北国寒意渐浓,温陵(泉州的别称)依然温暖如春。
走吧,要去泉州了。
冬日明媚,开元寺红墙成了网红打卡地。(王柏峰 摄)
古早泉州一座仍在呼吸的“活着的古城”
许多初到泉州的游客,会惊讶于古城的“矮”与“旧”。这里没有摩天大楼组成的华丽天际线,核心区满是低矮的红砖古厝,最高大最显眼的居然是已屹立千年的东西双塔。这模样,似乎与一座GDP万亿城市该有的样子相去甚远。
然而,懂的人却会说:这才是古城应该有的样子。用泉州人的话来说,古城,就应该有“古早味”。
“古早”(kɔ55-24tsa55)在闽南语中,是“旧时、以前”的意思。泉州的“古早”,不是把古城圈起来、原住民迁出、只剩店铺与游客的“标本式”保护,而是一座仍在呼吸的“活着的古城”。
泉州古城(王柏峰 摄)
红砖厝、骑楼街、燕尾脊、石花窗,依然被居住、使用、触摸;街坊巷陌的烟火气与寺庙钟声,交织成一幅千年不断线的生活图景。这里没有刻意打造的“历史古街”,却拥有最自然的古早生活味:在街巷转角,你可能看见阿婆坐在古厝门口缝补衣裳,也可能听到南音丝竹与校园书声遥相应和。历史在这里从未退场,它自然地活在当下。
泉州守护“古早”的方式,更显智慧与温情。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用“微扰动”“绣花功夫”让古城焕发新生。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的“修旧如旧”,金鱼巷“微改造”的“绣花功夫”,669幢历史建筑被逐一建档挂牌,府文庙大成殿重现典雅风韵,旧馆驿古街巷植入清源驿、茶肆等文化空间……让人看得见岁月印痕,也留得住文化根魂。
泉州府文庙历史文化展,市民在阅读《泉州状元谱》。(王柏峰 摄)
更动人的是,守护古城已成为全民自觉。如今,全市已有百名文化观察员、千名志愿者、万名守护人,组成了一张民间守望的网络。87岁的吴秀满老人守护市舶司遗址已28年;“90后”青年郭增沛回乡做文化遗产守护者;68岁的“诗人车夫”吴恩典,以43年积累讲活泉州,也代表了无数用真情推荐家乡的“草根大使”……他们是泉州最生动的“城市讲述者”,让这座古城的“古早”,饱含着永不褪色的深情。
闲闲泉州一种“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生活
当最初的惊讶褪去,游客开始品味泉州时,另一种感受油然而生:这里的节奏,怎么可以这么“慢”?而这种“慢”,正是无数人在喧嚣都市中渴望追寻的“慢生活”。
泉州人爱说,“闲闲”(uĩ24-22uĩ24)。“闲闲”在闽南语中的意思并不是“闲着”“没事做”,而更接近于“从容”“慢慢来”——正如近期那首爆火的《没出息》里所唱到的,“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在泉州,“闲闲”是一种生活情调。街头巷尾的“茶桌仔”,最能体现这种慢生活哲学。一张桌,几把椅,一壶清茶,就能“消磨”一个下午。有人聊天,有人发呆,有人只是看着人来人往。这种看似“虚度时光”的方式,其实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让人找回“时间主权”,不被时钟支配。在这里,时间就是时间,生命就是生命,真实的生活不应被“内卷”、KPI填满。
泉州阳光明媚,市民在公园里聊天、散步、晒太阳……乐享“闲闲”时光。(王柏峰 摄)
这份从容,也浸润在泉州的文化肌理中。从南音到木偶戏,从制茶、制香到雕刻、刺绣,每一门手艺都在与时间对话,都推崇慢工出细活。南音不迎合流行,用古调讲述从容;木偶戏不追求快节奏,而是让表演者与观众一同沉浸……这些“慢”,构成了泉州最独特的精神节拍——当许多景点都在催促着你快速“赶场”时,泉州却教你慢下来,这里没有“必打卡”的焦虑,更没有“特种兵式旅行”的紧迫。
泉州老茶馆提供非遗演出、喝茶品美食等多元体验。(图源:大美晋江文旅之声)
这种“闲闲”的生活气息,让泉州有特殊的亲和力。知名公众号“秦朔朋友圈”将泉州列入“中国最有松弛感的十大城市”之一,正是对这种“闲闲”气质的高度认可。对从北上广深来的游客来说,这种松弛感尤为珍贵。
所以,泉州的“闲闲”,更像是一种自信、洒脱的人生智慧,拿得起,也放得下。她快慢相济,张弛有度,就好像泉州人既能“爱拼敢赢”,也能“输赢笑笑”。这座城市骨子里的那份从容、自在,早被古人刻在了石头上——在清源山、紫帽山、开元寺等地,散落着形态各异的“心”字石刻,仿佛在无声地提醒每一位过客:把心放下,自有天地。
好食泉州一碗承载时间与记忆的“真味”
10月31日,喜讯传来:泉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很多网友在相关报道下面纷纷留言:“泉州美食‘好呷’,实至名归!”
“好食”(ho55-24tsiah24),在闽南语中是“好吃”的意思,但在泉州语境里,它不仅关乎味蕾,更关乎一种生活滋味。
泉州美食的“好食”,是去过这里的人所公认的。面线糊、海蛎煎、花生汤、润饼菜、烧肉粽……这些小吃几乎构成了泉州人的“味觉版族谱”。比起大城市里连锁化、标准化的美食街区,它们散落在长街深巷,不讲“摆盘”,不靠“网红滤镜”,靠的是家传的手艺、街坊的记忆和锅勺之间的烟火香。每一碗面线糊背后,是家族的配方与时间的痕迹;每一份海蛎煎的火候,都藏着匠人的经验与温情。
面线糊(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好食”的真正含义,是“好食好活”。在这里,食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更是人与城市的连接。你在街角吃到的那碗面线糊,或许就是千年前船夫的早餐;你喝下的那碗花生汤,味道里还保留着泉州港的古老甜度。泉州用“好食”的方式告诉世界:生活的奢侈,并非面面俱到的精致,而是发自本真的味道。
野特泉州一次次让人赞叹的独特体验
去到泉州,你会不时听到一个词——野特(ia55-24thiak5),它在闽南语中意为“很特别”“非常赞”。这个词,仿佛是为泉州量身定制。当你在泉州待得越久、了解越深,你越会频繁地、发自内心地使用它。
漫步古城,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片片温暖的“闽南红”。那句“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的民谚,精准勾勒出红砖古厝的独特美学。那轻盈飞扬的燕尾脊,划破天际,如同归巢的燕子,诉说着泉州人对家的眷恋;那“出砖入石”的墙面,砖石瓦砾交错垒砌,是实用与装饰完美结合的建筑奇观。更令人称奇的是蚵壳厝——用海蛎壳筑成的墙面,这种国内罕见的建筑形式,是远洋商船“压舱石”变废为宝的智慧结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鲜活见证。在泉州,你还能看到番客楼的中西合璧、骑楼的南洋风情……这种多元建筑的共生,正是泉州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诠释,让人不禁要赞叹一声“野特”。
见证海丝文化的蚵壳厝(图源:泉州文旅)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乃至摩尼教在此和谐共处。短短一段涂门街,香火鼎盛的关岳庙、清静肃穆的伊斯兰清净寺、典雅庄重的儒家文庙毗邻而居,不同信仰 的信众擦肩而过,各自虔诚,互不打扰。这种跨越千年的和谐共存,这种“半城烟火半城仙”的人文奇景,怎能不让人连连赞叹“野特”,这样的泉州,怎么能不去?
泉州的“野特”,还体现在超赞的游览体验中。绝大多数景点免费开放,没有围栏与售票亭,有的是免费的游览手册和免费的奉茶点,游客与市民,僧人和信众,共享同一片文化空间。并且,古城的公益讲解员,会每天义务为游客热情讲述泉州的故事;正音书院的工作人员,会主动站在游客视角优化舞台布置;2000多名导游与志愿者活跃在景点、博物馆、街区,让文化传播无缝衔接。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体现了泉州不仅包容外来者,也让文化自然而然融入生活,使城市真正成为一座可“触摸”的美学博物馆。
“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非遗展演(图源:泉州正音书院)
这一次次“野特”体验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好,不在高墙之内,而在街巷之间;真正的品质,不在金光闪闪的表象,而在每一次用心的接待中、每一次真诚的微笑里。泉州的“野特”,不仅让人驻足观赏,更让人心甘情愿停留,细细品味。
收拾行囊,说走就走,即刻就去泉州。去这座以“古早、闲闲、好食、野特”为底色的城市,重拾生活的本真与文化的自信。在这里,你会发现:生活可以不用追赶,文化可以不被隔离,美食可以不用预制,人与人可以温柔相待。放慢被时代催促的脚步吧,也放下审视的滤镜,在泉州的古早味和烟火气中,你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放心石”。
开元寺西塔下的一块被民间唤作“放心石”的石刻(王柏峰 摄)
来源:泉州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