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的上海宝山,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灯火璀璨。这座见证中国邮轮产业从起步到腾飞的港口,因一场行业盛会再次吸引全球目光——2025吴淞口论坛在此举行,而“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行动”的正式启动,如同为中国邮轮产业按下“加速键”,在全球邮轮市场复苏的浪潮中,勾勒出一条以制度创新、产业协同为核心的破局之路。
当国际邮轮协会全球总裁 Charles“Bud”Darr在论坛贺词中提及“2024年全球邮轮旅客突破3400万人次,2025年将接近3800万人次”时,在场的300 余名全球业界专家清晰感受到:历经数年调整,全球邮轮产业已重回增长轨道。而作为亚洲邮轮市场的核心增长极,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以来,靠泊艘次、出入境游客量双双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更是创下单日入境外籍游客新纪录,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多年深耕的成果。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视频截图
回溯2019年10月,中国唯一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在宝山揭牌,此后“推进示范区建设”被写入国家“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上海市八部门联合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示范区逐步形成“五大效应”的发展格局;
作为“头雁”,让上海邮轮产业在复苏中展现出强劲韧性。2023年,上海率先实现邮轮复航,成为全国邮轮市场复苏的“第一推动力”;2024 年,首制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首航并顺利转入商业运营,填补了中国大型邮轮建造领域的空白,同年 MSC 地中海荣耀号邮轮吴淞口中国首航、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邮轮回归,国际邮轮品牌对上海市场的信心持续回升;
作为“枢纽”,2025年,歌诗达赛琳娜号开通中国首个多母港航线,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着力拓展“飞机+邮轮”,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境外游客占比大幅提升;
2024年6月,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从上海吴淞口出发 东方网
作为“产业高地”,上海示范区已形成“以港兴产、以产聚链”的发展态势。华夏国际邮轮正式落户宝山,标志着上海拥有了本土邮轮运营主体;中船邮轮科技在邮轮研发设计领域持续突破,推动关键技术国产化;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加速建设,串联起邮轮港口、休闲商业、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逐步构建起“邮轮运营总部+研发设计+港口服务+度假区休闲”的完整产业生态。
作为“制度支点”,这里成为全国邮轮政策创新的“策源地”。2024 年以来,先后接待司法部、海关总署、国家移民管理局等多部委调研,推动发布《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海关总署《海关支持邮轮产业发展的措施》10 条、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全面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的公告》7 条措施,为全国邮轮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作为“标杆”,吴淞口论坛、上海国际邮轮节等活动常态化举办,邮轮法律合作共同体、邮轮气象服务共同体、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平台相继落地,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中国经验”。
根据规划,示范区将聚焦“四个国际”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邮轮产品体系、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系、国际美誉度的生态体系,分步推进“五个一”工程——推动出台一部专项法律、制定一个发展方案、创建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一系列配套政策、优化一个良好产业生态。
未来,这里将落地更多引领性项目:从邮轮研发设计总部的集聚,到绿色能源船舶的应用;从跨境邮轮旅游产品的创新,到与日韩港口“互为母港”的航线联动,中国邮轮产业正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
站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远眺,万吨邮轮缓缓驶入港口,这幅画面不仅是全球邮轮产业复苏的缩影,更预示着中国邮轮的新航程。随着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行动的推进,中国不仅将为全球邮轮经济注入“东方动能”,更将以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为笔,书写亚洲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