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银川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银川历史,我是威记!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银川风情!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银川城东有一条渠,名为红花渠。很多人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跟着威记的文字,了解一下红花渠吧。
红花渠第三集:高台寺哀歌【其实这集本来想叫:高台寺哀歌的,又怕审核不过,只有说迷踪了】
《高台寺》-威记
一山一河一城殇,一朝一夕一过往。
一寺一渠一红花,一方一处一迷茫。
关于高台寺,在银川遗留有高台寺小区(在红花渠内),高台寺公交站(路边甚远)等地名,还有高台寺逸夫小学的一对狮子等,很多人只知道“高台寺”的名称,却不知道高台寺的确切位置。只是说这里曾经有一座高台寺!
威记沿红花渠从湖滨街口到新华街口,问了很多人,竟然不知道高台寺遗址在哪里。(其实过了这个桥东尽头就是,不到一百米,只怪威记没看门牌,这条巷就叫高台寺巷,文化东街斜对面)
虽然也知道大概范围,但是,威记想知道确切位置,回头再找的时候,恰巧有对老人坐在红花渠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再问,结果老人给我指了这条夹巷子,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但是却产生出新的疑惑。这个高台寺是后来明代迁址重建的高台寺了,也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高台寺,其实还有一个更早的高台寺,是西夏李元昊时期建造的。
在如今的掌政洼路村,西夏被灭后随之荒废,现在寺庙重修修建,却再也感受不到一点西夏皇家寺院的痕迹,很普通。
园里一位老人跟我说,据传,高台寺重建了三次,第一次建是西夏李元昊时期,建在掌政洼路村;第二次建在明代丽景园【解放街和红花渠交叉的东北角】,第三次就是现在威记寻找的位置,东门偏北红花渠边。
这让威记十分意外,因为这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
凤翔园就建在高台寺遗址上。除了巷名,其实凤翔园名字里也有端倪,只是威记没有察觉罢了。
传说银川古城建制模样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人型,一种说是凤型,不管哪种说法,都把高台寺当做人或凤的头部。
威记倾向于凤型,因为看高台寺方向是偏离银川城正东,在东北方向,却高仰东望,一副展翅欲飞的形状,要是人型的话就太过生硬了,就象是硬别着头的样子。
加上红花渠在脖子的位置,要是人型的话莫非是上吊图?李德明会这样建城吗?凤型的话就好解释了,一条绿带绕凤身,随着凤展翅飘飘欲飞,正是“凤凰于飞”的绝佳注解。
【这楼就在高台寺的原高台上建起的(东面)】
【这新建的楼属于高台寺西面】
这是正中偏北的位置,在往北是湖滨中学的范围。问了几个凤翔园的老人,据他们形容,高台寺之所以叫高台寺,就是因为底座台子高,足足六层楼那么高(和现在这个烟囱差不多高),步步台阶而上,顶上周围一圈房子,中间一个小庙。就是高台寺。
紧挨着的红花渠岸堤也高出地面有两层楼高。当时肯定是银川城的最高点了,可想而知,当时站高台上俯瞰银川,绿带绕远,红花遍地翻浪,佛塔林立是何等的壮观气派。
可惜在土改的时候寺和岸堤都被铲得彻底,填操场去了,不留一丝痕迹,估计小区里这个土危房见证了当时的一切,一位老人还说起一位台湾老板来建学校考察了三次高台寺,估计说的就是邵逸夫助建的逸夫小学了。
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使得高台寺的踪迹日渐模糊。红花已逝,高台不再,渠亦荒凉。
如果它会说话,威记会仔细问问它有关高台寺的一切。
在高台寺巷北的红花渠边,发现了这个口子,这个现在的排水口会是最初的分水口吗?
无论如何,高台寺的迷踪才刚刚开始,威记会继续寻找最初的高台寺,因为威记发现高台寺的迁建和红花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果说第一次建的高台寺在掌政洼路村,那么凤凰型城市建制传说就更加清晰了,不知道为什么会说银川城是人型城市建制。
期待下集!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