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至冬春时节,在重庆涪陵乌江段可以看到不少游人驻足于涪陵乌江赤壁和鹦哥峡等观景平台,观赏长江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后呈现出的高峡平湖、江水翠绿、碧浪连环的胜景。

乌江赤壁观景台
黔水澄清分外明
乌江古称“黔水”或“黔江”,亦名“涪水”“涪陵江”等,是一条集雄奇险秀幽于一线的美丽江河。沿岸民风淳朴、民俗别致、风采迷人,成为历代文人大家、迁客骚人描绘歌咏的对象。乌江因流经地区多山泉,植被茂密,常碧绿澄清。在涪陵长江与乌江交汇处,因乌江与夹沙带泥水质浑浊的长江在此汇合,一浑一清,泾渭分明的奇观绵延数里不绝,恰如黄炎培《船入涪江》所述“一江黄碧色分明,水入涪陵有浊清”之景。至今盛夏时节,千百年来在涪陵形成的“黔水澄清”景观仍清晰可见。在三峡水库每年蓄水至175米左右的高位运行期间,两江交汇水域更呈现出一片蔚蓝,形成“江宽水阔”“波平如镜”与“水天一色”的景象。

盛夏时节涪陵长江与乌江两江交汇处黔水澄清景观
涪陵“黔水澄清”景观,自古以来成为文人大家描绘的对象。北宋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入峡》中,用“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诗句,生动描写涪陵乌江口“碧绿湛蓝,水天一色”之景观。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也在《涪州江险不可泊,入黔江舣舟》一诗中用“水从岷来如浊泾,夜傍黔江聊濯缨。玻璃澈底镜面平,忽思短棹中流横,钓丝临风浮月明”写黔水“清澈”,可“濯缨”。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述道:“过州(涪州),入黔江(乌江)泊。此江自黔州(今重庆彭水)来合大江。大江怒涨,水色黄浊。黔江乃清泠如玻璃,其下悉是石底。自成都登舟,至此始见清江。”停泊乌江口,遂看到乌江水清澈澄碧之美景。
在明代,曾任工部、户部、吏部尚书的涪州(今涪陵)人夏邦谟,在《黔水澄清》一诗中写道:“分得龙门一脉精,粼粼鸭绿照眼明。远通贵水来仙岛,近会川流到玉京。洗墨任挥明道砚,烹茶堪汲子瞻清。东风吹散碧桃落,万点飞花镜面行。”诗题下有注:“州左岷江,州右黔江,岷水色赤,黔水色碧,两江合出,赤碧不混,秋冬亦然。”其中,“州”指涪州,“岷江”即长江,“黔江”即乌江。题注描绘了涪陵乌江与长江交汇处形成的被誉为“涪陵八景”之一的“黔水澄清”的景象。
明代余光在《涪陵八景》之《黔水澄清》中写道:“萦回冷浸碧无瑕,图画天开景最嘉。醉后船头洗鹦鹉,水晶宫里弄烟霞。”清代王正策在《黔水澄清》中也描绘道:“飞滩走峡势如倾,千里漰腾尚自清。水底光涵星倒列,波间影掠树横生。风摇白浪尘缘净,月入虚舟镜面行。汜出大江同赴海,源流清浊各分明。”清代四川著名书法家石彦恬,在《三门归舟》《山居遗兴》诗文中,以“一去浑流春水生,归来双桨击澄清”“江出黔中碧浪环”等诗句,用“春水”“澄清”“峡风”“江树”等意向,展现出春日乘舟归三门(今乌江涪陵区白涛三门子村段)时,乌江江水碧浪连环、“水一湾”的胜景。清代贵州遵义人黎恂在《涪州江口》也用“可爱涪陵江,沙石映清泚”的诗句,描写赞美乌江江水的清澈。
舟行乌江山水奇
在乌江涪陵段,有著名的乌江三门峡,又名鹦鹉峡。它是千里乌江的第一峡,全长约10千米,距乌江与长江两江口仅7千米。三门峡是江流横切背斜南段的天台山而形成的两岸对峙的夹岸深谷,其峡谷壁岸坡度大多在70至90度之间,其中,河流东岸是坡度大都接近90度,高数百米的石壁。如今的乌江东岸石壁,仍然保持着往昔直插云霄的风采。

乌江鹦哥峡观景台
沿着西岸的319国道逆江而行,可遥望三门峡的雄伟奇峻。在峡口段的东岸,有一条上千米长的古代纤道遗迹,从江面斜行而上,其最高处距现在的江面约30米。连绵数千米的石壁中上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溶洞洞口。千百年来,高崖石壁上残留的众多积痕,宛如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天然山水画卷,悬挂于天地之间,矗立于江河之上,令人叹为观止。

三峡水库蓄水时涪陵乌江鹦哥峡(三门峡)段景观
两百多年前,清代诗人翁若梅曾数次途经涪陵,行舟乌江。他不仅曾任黔江县令,还是将红薯推广到武陵山区的第一人。翁若梅对乌江的壮美景色惊叹不已,除了在涪陵留下《涪陵夜泊》一诗外,还留下描绘乌江山水风光的《涪江舟行抵武隆》一诗。诗中“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安得王右丞,再试辋川笔”一句,成为乌江的千古绝唱,无不为后人所称颂。
这首诗全文如下:“孤棹发涪陵,单微一径入。缭曲而窈深,会我心憀慄。倏忽度危滩,凌波如拾级。百丈云际垂,缆夫一当十。时复值平流,山回径路窒。舟如掠水凫,前后互相失。五步一灵崖,幽赏不暇给。或如虎豹蹲,或像老人立。天半洒飞泉,水帘悬石室。猿穴壁上行,游鱼镜中出。回顾悄无声,片帆拽残日。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安得王右丞,再试辋川笔。”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乘船从涪陵到武隆途中的见闻与感受,重点描绘了从乌江与长江两江交汇的涪陵,沿乌江而上见到的乌江江水迂回曲折、山崖神奇秀丽的奇特风光,以及江上逆流而上时的“憀慄”“危滩”“平流”“水凫”的感触的景象。诗人以“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一句,表达了对乌江美景的极高赞誉,并感叹如果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而世称“王右丞”的王维来到乌江,定会创作出“诗中有画”的乌江山水诗,描绘出“画中有诗”的乌江山水画。
即使在今天,阅读这首诗,依然能感受到其笔力雄健、语言自然流畅、写景生动传神。有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仿佛置身于乌江之上,畅游于乌江画廊之中。
1977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巨幅油画《长江三峡》。1985年7月,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了《风光风情说乌江》一文。文中回忆了1984年他经三峡、入夔门、到涪陵后,溯乌江而上写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在第一段里写到了乌江水的蓝绿、峡谷的深险、激流的汹涌。全段的内容是:“人道乌江险,我爱乌江美。从长江进入乌江,江水立呈蓝绿,与长江界线分明。据说因江水乌蓝,故称乌江,亦曾称黔江,‘黔’亦有乌黑之意。如这样,我想呼为黛江,虽有意褒赞,但眉黛娟秀之美却又未必是乌江的性格特色。夜宿乌江口的涪陵,凌晨起航,在黑茫茫中逆溯而上,不识江山真面目,倍感神秘莫测,天明,江水更蓝绿了。白浪滚滚,虽不如长江宽阔。但激流奔泻远比长江汹涌,长江威如虎,乌江猛如豹。”在文章的其他段落中,他还用“长江三峡举世闻名,而乌江何止三峡,峡峡相连,堪称峡谷之江”“远山重叠交错”“浪打石壁,石纹纵横”等语句,深情地描绘了乌江的山水之美。
吴冠中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绘画巨匠”,并荣获中国文化部“终身成就奖”。在此次长江三峡和乌江之行后,他创作了《咆哮》《巫峡魂》《乌江人家》《神女在望》《葛洲坝》《大江东去》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尤其是他当年在乌江绝壁听涛后创作的《乌江小镇》《乌江人家》等经典之作,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乌江尚未进行旅游开发和航道整治时的原生态风貌。
先贤大师们留下的与乌江相关的诗文与美术作品,无疑是后世了解千里乌江流域文化,尤其是乌江水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乌江的自然之美,更在传承与弘扬乌江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来源:巴渝水利与水文化
文、图 /王小波(重庆涪陵人,退休教师,高级教师、高级政工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