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十五届全运会的运动热潮席卷城市
越来越多人选择骑上两轮单车
以流动的视角丈量城市肌理
资料图
在东莞万江
“三江六岸”滨水岸线
正成为这场骑行热潮中的 亮眼坐标
——碧水穿城的自然画卷
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
与安全完善的骑行保障在此交融
让每一次蹬踏
都成为与城市对话的契机
更成为“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注脚
一线串珠融多元
骑行尽览“三江秀”
Sports
资料图
“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兴”。百河奔流、千涌成网,蜿蜒奔腾的东江把“最美身段”留给了东莞万江,而万江把最精华的部分留给了龙湾,为东莞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江景价值时代。
资料图
资料图
“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是东莞市重点打造的滨水生态休闲项目,西起东莞水道特大桥、东至万江大桥, 岸线全长11.8公里 。
资料图
如今开放的滨水岸线示范段一、二期,慢行系统已贯通“金鳌旭日”“归帆怀古”等六个岸线段落,将龙湾公园、金鳌洲塔、龙舟竞渡主题公园等景点无缝衔接,形成兼具生态、文化与活力的滨水空间。
资料图
骑行者穿行其间,尽览东江“最美身段”,看白鹭掠过龙湾鹭岛,赏古塔映于碧波,沉浸式感受“望得见江、触得见绿”的惬意。
资料图
资料图
这片骑行胜地的多元魅力,适配不同人群的需求。家庭亲子群体偏爱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的4.8公里休闲线,沿途龙湾广场的龙形滑梯、沙池让孩子随时释放活力,傍晚还能打卡“莞草芳晴”网红夜市。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文艺爱好者会延伸至金泰社区段,探访400多年历史的金鳌洲塔,在文艺街体验草木染手作,累了便在江边咖啡座静赏日落,感受古朴村落与都市潮流的碰撞。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深骑友则钟情全线11.8公里碧道,在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线贯通的专用骑行道上一路串联湿地、古村与现代公园,领略水乡文化与生态风光深度融合的魅力。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安全与便利的双重保障,更让这份骑行体验充满底气。今年以来,万江街道通过“机非共板”改造,完成龙湾花街、天际路等重点路段17.1公里非机动车道建设,平整路面搭配清晰标识标线与隔离护栏,从物理上杜绝机非混行隐患。
资料图
资料图
在龙湾片区等核心路段,骑行道与漫步道、跑步道严格分离,沿途驿站、休息平台一应俱全,为骑行者提供便捷补给与休憩空间。专业路权保障与完善配套的支撑,让新手敢上路、老手能尽兴,全家骑行也无需顾虑安全。
而“90后”骑行爱好者
叶文忠的 17年骑行故事
恰是这片土地与骑行运动
共生共长的见证
资料图
车铃伴青春
十六载骑行“结情缘”
资料图
这些变化,万江骑行爱好者叶文忠看在眼里,更切身感受在每一次骑行中。
资料图
这位与骑行相伴16年的“90后”,与万江的骑行故事始于2009年,彼时刚步入社会的他,攥着攒下的零花钱买了自己的第一辆山地车,此后便跟风玩起死飞单车,与伙伴们在万江江边竞速张扬。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那些组队刷街的夜晚,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车铃声清脆地划破夜色,成了青春里鲜活的注脚。后来,他干脆一头扎进单车行业,从销售时耐心给新手讲解车型,到维修时趴在车旁钻研零件,再到站上舞台做单车特技表演,车把上磨出的老茧,成了他与单车最亲密的印记。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2010年夏天的一件事,让叶文忠更笃定要把骑行的快乐传递下去。那时他刚成为单车店代言人,一位刚高考完的男生攥着录取通知书来买车,说想骑遍东莞再去外地上学。他不仅帮这名男生挑了一辆轻便的山地车,还拉他进了自己组建的骑行社群。此后每个周末,20多人的队伍从万江出发,骑过石龙的旧街,掠过虎门的江风。
资料图
资料图
资料图
2016年,一次偶然帮朋友的龙舟队搬船,叶文忠被江面上龙舟竞渡的呐喊声“勾了魂”,他试着拿起船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转型划龙舟。但骑行始终是他放不下的牵挂——疫情期间不能出远门,他发现社群里的伙计们又开始约着水库骑行、沿江刷圈,那些沉寂的车铃再次响起,像老友重逢时的问候。
资料图
如今,叶文忠骑上了公路自行车,能冲到55公里-60公里/小时。风掠过耳边时,他总想起当年和“80后”“90后”伙伴们骑行的时光。
资料图
资料图
而现在,“三江六岸”建设得愈发美丽,他常带着新加入的骑行者从万江出发,路过开满异木棉的绿道时,总会指着江面告诉大家:“当年我们骑到这儿只能坐在堤上啃面包,现在能边骑边看风景,这就是骑行的意义,不仅有速度,还有一路变好的时光。”
资料图
当十五届全运会的号角吹响
越来越多像叶文忠这样的骑行者
正骑上单车奔赴“三江六岸”
资料图
资料图
江风拂去疲惫
车轮载着好奇
在古塔与新景的交替中读懂城市变迁
在运动与风光的交融中感受生活本真
这里的每一公里
都藏着“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答案
资料图
文图 | 陈榆洁 万江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