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内宅后面,有一座后花园。孔府的后花园也被巧妙地设计成一个“学屋”,后花园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户外课堂。“五柏抱槐” 等奇景,本身就是观察自然、感悟生命力的教材。花园的景致和题字,都蕴含着儒家哲理,让人在休憩时也能受到熏陶,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
“孔府后花园五柏抱槐”是孔府后花园中最负盛名、最引人入胜的一处奇景,被誉为“花园五君子”,是孔府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哲学寓意的自然雕塑。一棵古老的柏树,其树干在古老的岁月中一分为五,五根枝干从根部就各自分开,挺拔向上,仿佛五兄弟环绕而立。在这五根柏树枝干的环抱之中,自然地生长出一棵槐树。槐树与柏树相依相偎,枝繁叶茂,和谐共生。整体上看,仿佛是五条苍劲的龙形柏树,共同护卫和托举着一棵葱郁的槐树,造型奇特,生机勃勃。
“五棵柏树怀抱着一棵槐树”,这个名字非常直白地描述了它的形态。然而,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孔府,这一自然现象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寓意:五棵柏树可以象征儒家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准则。也可以象征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代表了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槐”与 “怀” 字同音,因此“抱槐”有 “怀抱” 之意。“槐”树本身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 “三公”(古代最高官职),有官运亨通、登科入仕的吉祥寓意。五柏抱槐的整体意象,被解读为自然的和谐、生命的包容与儒家道德的具象化。它象征着天地仁和、万物共生,也寓意着孔氏家族在儒家道德的怀抱中,子孙昌盛,人才辈出。
这棵柏树为孔子第六十九代孙、清代衍圣公孔继涑 所植,树龄已有数百余年。它是孔府后花园当之无愧的“镇园之宝”,这棵树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自然与哲学课。它屹立在孔府之中,无声地讲述着关于包容、和谐、坚韧与机缘的道理。一个自然的奇迹,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机缘的巧妙;一个文化的符号,凝聚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寓意;一个历史的见证,静静地陪伴着孔府走过数百年沧桑。它是孔府后花园的点睛之笔,完美诠释了中式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寓情于景、寓教于景的最高境界。
后花厅坐落于孔府后花园的北部,是整个花园中轴线上的终点建筑,背靠花园北墙,面朝南方,视野开阔,可以一览园中的主要景色。这里是衍圣公及其家眷在花园中休憩、赏景、品茶、弈棋、进行小型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相当于花园里的“客厅”或“起居室”。
后花厅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典厅堂建筑,但其风格与孔府中轴线上的官衙和内宅的庄重感不同,更显轻巧、开放和雅致。采用四面开门窗的设计,尤其是朝向花园的南面,多为隔扇门,可以完全打开,使建筑与庭院景观完全融为一体,实现“引景入室”。梁柱、门窗上可能会有精美的木雕、彩绘,题材多为花鸟、山水、博古等,充满生活气息和文人趣味,不同于官衙建筑的龙凤等威严图案。厅内通常会悬挂寓意风雅的匾额和楹联,内容多与欣赏自然、陶冶性情相关,点明了此处修身养性的功能。这里是欣赏花园南部景色的最佳位置。坐在厅内,可以远眺园中的假山、曲径、鱼池以及著名的“五柏抱槐”等景观,眼前的院落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画框”。从花园南端向北望,后花厅以其稳重而精致的形象,成为整个花园的背景和视觉终点,使得花园的布局有始有终,层次分明,避免了空旷感。所有的园林活动都以此为中心展开。家眷们可以在此小聚,衍圣公可以在此与好友清谈,是整个花园功能性的大脑。后花厅的存在,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可居、可游”的理念。它不仅仅是看风景的地方,更是用于生活的空间。它展现了衍圣公家族生活中雅致和闲适的一面。在处理完繁重的公务和家族事务后,来到后花园的后花厅,推窗见绿,听风观鱼,这无疑是儒家文人理想中“张弛有度”生活的体现。
孔府后花园的假山与水池是园中最核心的景观组合,它们共同构成了花园的灵魂,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巧于因借”的造园精髓。这组景观位于后花园的中心区域,与北面的后花厅和南面的入园路径形成了经典的呼应关系,是典型的北厅南园、山环水抱的格局。
孔府后花园的假山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布局。假山位于水池的一侧或中央,与水体紧密相依。它并非一座庞然大物,而是由太湖石等经过湖水长期冲刷而变得玲珑剔透的石头堆叠而成,追求的是“瘦、漏、透、皱”的审美效果。山体高低错落,有峰有谷,营造出崇山峻岭的微缩意境。假山作为视觉屏障,巧妙地将花园的空间进行分隔,避免了入园后一览无余的单调,增加了景深的层次感和探索的趣味性,即所谓的“曲径通幽”。山体中设有小径和山洞,游人可穿梭其间,从不同角度欣赏园景,体验“移步换景”的乐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是稳重、仁德和永恒的象征。孔子说“仁者乐山”,这座假山也暗喻着儒家所推崇的仁爱、稳重的品德。
孔府后花园的假山与水池,远不止是装饰物。它们是一个微缩的自然宇宙,在方寸之地,再现了山河湖海的壮阔与幽深。一座儒家思想的立体教科书,通过“山”与“水”的意象,无声地传达着“仁”与“智”的做人准则。一个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引导人们在其中漫步、驻足、思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体会儒家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
游览时,在假山间走走,在水池边停停,在亭子中坐坐,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这份穿越数百年的造园智慧与文化积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