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民的山岳之敬:从自然崇拜到五岳之定
上古之世,先民环山大川而居,仰观峰岳接天、俯察林麓孕物,遂生“峻极于天”之敬畏——山岳为神灵栖居之所,既藏风雨之秘、又掌生息之权,此即原始山岳崇拜之滥觞。先秦以降,阴阳五行之说渐兴,“岳”由泛称转为对天下名山的尊定,其演变脉络清晰可考:

1. 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1年前后):首次颁诏明定“五岳”,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北岳常山(今河北曲阳大茂山)、中岳嵩山,此为五岳制度之雏形;
2. 隋文帝时期(公元589年前后):改南岳霍山为衡山(今湖南衡山),调整后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常山、中岳嵩山,基本奠定后世格局;
3.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式移北岳祭祀于山西浑源恒山,废除河北曲阳北岳之祀;
4. 最终定型:自清代调整后,五岳格局彻底固定,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沿用至今。
其中,泰山始终以“东方主生”“直通帝座”之特质,居“五岳之首”之位,成为山岳崇拜的核心。
二、东岳独尊:泰山的形胜与神格
泰山雄峙于齐鲁之野,绵亘泰安、济南、淄博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为华北平原东部之巅峰。古人以其“东出沧海、西镇中原”,视之为“万物始生”之象(东方属木主春)、“阴阳交代”之所(掌生死之权),遂成“天下第一山”之尊。
泰山之神格自上古山神崇拜渐次人格化,历代帝王对其加封可梳理为:
1. 汉明帝时期(公元58年—75年在位):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人间生死簿籍,神格初现人格化;
2. 唐武周时期(武则天执政,公元690年—705年):尊泰山神为“天齐君”,“天齐”意为“与天同齐”,抬高其神权地位;
3. 唐玄宗时期(公元712年—756年在位):加封为“天齐王”,以“王爵”定其礼制规格,纳入官方祭祀体系;
4.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首封泰山神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首次以“帝号”尊奉,神格等同于帝王;
5. 元世祖时期(公元1260年—1294年在位):复加“大生”二字,号“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强化其“主生养万物”的职能。
历代帝王的加封,实为“君权天授”之象征:自秦汉至明清,十二帝亲临泰山封禅,更以岱庙为祭祀祖庙——岱庙位于泰安城中心,旧称“东岳庙”,其天贶殿与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并称“东方三大殿”,殿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绘其出巡盛况,为泰山神信仰的礼制核心。
三、行宫遍宇内:莱芜的泰山文化脉络
岱庙为祖庙,而天下郡邑多立东岳行宫、俗称东岳庙,亦称天齐庙,以承泰山神之祀。莱芜古属嬴邑,处泰山“奉高之麓”,向为泰山文化核心圈:其地距泰山仅数十里,先民早立东岳行宫以近祀,然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元人李利用(官衔“从仕郎、泰安州莱芜县尹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撰《东岳行宫重修记》载,其原文如下:
东岳行宫重修记
元大德五年夏,从仕郎、泰安州莱芜县尹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李利用撰。
按《虞书·舜典》曰:“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礼也。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名山大川,礼之所当祭者也。泰山乃东方之巨镇,实天下之独尊,司烝民之大生,发万汇之初气,上至国都,以及郡邑,无不立庙而为之。王者岁时致祭,其神功圣效,孰能缕陈?自五帝降,三代以来,历秦越宋,或加封焉,载在祀典,灿如日星。及我皇元,加封东岳“大生天齐仁圣帝”之号,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其祭。
今夫莱芜,古之嬴邑,实奉高之麓,瞻仰之近,又非他邑可比。城之西南,行宫在焉,询其耆旧,皆未能述其始,殆亦古矣。殿之南有残刻存,纪重修之岁月,实明昌六年也。刻之左有碑峙焉,为延祐元之重修也。
厥后四年,适县尹和公监莅之际。一日,观殿宇之维新,悯神像之悉弊,职当其责,遂命社长赵义等四人资疏,于好善之家,遂缘上施,以资其绘事。又以公务之暇,亲董其役。无几,会县尹刘承事代其任,故弗果其志。寻遇饥馑荐臻,适丁多故,其事中辍,民咸以为歉。利用至治元年冬承令是邑,有乡朱仲良县尹首以兹详于余,余然其说,是以谆谆于富足之民,而乐为之劝,人皆奉金上施,惟恐其后,不数月而功告成。因记。
附:《东岳行宫重修记》白话译文
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夏天,由从仕郎、泰安州莱芜县尹(兼管本县各类军队后勤、鼓励农业生产事务)李利用撰写。
依据《尚书·虞书·舜典》记载:“每年二月,帝王向东巡狩,到达岱宗(泰山),举行烧柴祭天的典礼。按照山川的等级依次遥祭。”这是古礼。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礼制更重要的,名山大川,都是礼制规定应当祭祀的对象。泰山是东方的巨大镇山,实为天下独尊之物,掌管百姓的生生不息,孕育万物的初始元气,上至国都,下到各州府县,没有不建立庙宇来祭祀它的。帝王每年按时祭祀,它的神圣功绩与灵验效果,谁能一一述说?从五帝以来,夏商周三代之后,历经秦、汉、宋等朝代,有的对其加封尊号,记载在祭祀典籍中,像日月星辰一样明亮。到了我大元王朝,加封东岳泰山为“大生天齐仁圣帝”的尊号,让天下百姓,整洁身心、穿戴庄重,来承接祭祀大典。
如今的莱芜,是古代的嬴邑,地处奉高县的山麓,距离泰山瞻仰朝拜十分便捷,这是其他县邑不能相比的。莱芜城的西南方向,东岳行宫就坐落在这里,询问当地年长者,都不能说出它最初建立的年代,想必已经非常古老了。大殿的南边留存有残缺的刻石,记载着重修的时间,正是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刻石的左侧有一座石碑矗立,是元代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重修的记录。
那之后四年(即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恰逢县尹和道(和公,姓和,名道,和平的和,道理的道)到任监管政务。一天,和道看到行宫的殿堂房屋尚且崭新,但神像都已破旧损坏,深感职责所在,于是命令社长赵义等四人撰写募捐文书,向家境富裕、乐善好施的人家劝捐,依靠众人的捐助,来资助神像彩绘修缮的工程。又在处理公务的闲暇时间,亲自监督工程进展。不久,恰逢县尹刘承事前来接任他的职务,因此和道未能实现完成修缮的心愿。随后遭遇连年饥荒,又恰逢诸多变故,修缮工程中途停止,百姓都为此感到惋惜。我(李利用)在元至治元年(公元1323年)冬天奉命担任莱芜县尹,有前任县尹朱仲良最先把重修东岳行宫的事详细告知我,我认同他的说法,于是恳切地向富足的百姓劝说募捐,大家都乐意捐献钱财,唯恐落在后面,没过几个月,修缮工程就顺利完成了。因此写下这篇记文。
四、《东岳行宫重修记》印证的元代莱芜知县任职实况
仅据《东岳行宫重修记》的记载,即可梳理出元代莱芜多位知县的任职时序,其履职经历与东岳行宫重修历程深度交织:
1. 李利用:碑文开篇以“从仕郎、泰安州莱芜县尹”身份撰写记文,后文又载“利用至治元年冬承令是邑”,明确其曾两度出任莱芜县尹——首次任职时间虽未明确标注,但早于和道履职之前;至治元年(1323年)二次赴任,最终主持完成行宫重修工程。
2. 和道:碑文载“厥后四年,适县尹和道监莅之际”(“厥后四年”指元延祐元年重修后四年,即延祐五年,1318年),可知其任职期间主导启动了东岳行宫神像修缮工作。
3. 刘承事:碑文明确“会县尹刘承事代其任”,为和道的直接接任者,于延祐五年(1318年)上任,其任职期间重修工程因故中断。
4. 朱仲良:碑文记“利用至治元年冬承令是邑,有乡朱仲良县尹首以兹详于余”,“乡朱仲良县尹”表明李利用二次到任时,朱仲良已离任,其任职时段介于刘承事与李利用二次任职之间(1318年—1323年),且向李利用力荐续修行宫,是衔接工程的关键人物。
任职时序明确为:李利用(首次任职)→ 和道 → 刘承事 → 朱仲良 → 李利用(二次任职)
五、碑记中的莱芜东岳行宫:始建、重修与史事意义
《东岳行宫重修记》为现存莱芜东岳行宫最早且最完整的文献佐证,结合碑文细节可梳理关键信息如下:
(一)始建年代与位置
1. 位置:行宫位于莱城西南(今莱芜西关曹村一带),地处泰山“奉高之麓”,距离泰山极近,瞻仰朝拜便捷,是莱芜境内核心的泰山神祭祀场所;
2. 始建年代:碑记载“询其耆旧,皆未能述其始,殆亦古矣”,说明其始建年代远早于金元时期。结合泰山信仰在唐宋时期的盛行、莱芜作为泰山文化核心圈的区位优势,推测行宫应为唐宋时期所建,至金元时已成为地方标志性古建。
(二)历史上的三次重修(按时间顺序)
1. 第一次重修: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金章宗完颜璟在位时期。此时金朝国力鼎盛,泰山祭祀礼制完备,官方对地方祠庙修缮重视,此次重修应为官方主导,碑记未明确主持者;
2. 第二次重修: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元仁宗在位时期。元代推行“汉法”、尊崇儒释道,泰山神信仰获官方推崇,此次重修契合当时文化政策,碑记未明确主持者;
3. 第三次重修
(1)关键信息(清晰拆解)
- 启动时间: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
- 启动者:时任莱芜县尹和道
- 中断时间:元延祐六年前后(公元1319年)
- 完成时间:元至治元年(公元1323年)
- 完成者:二次出任莱芜县尹的李利用
(2)完整脉络(起因—中断缘由—续修完成)
- 重修起因:元延祐元年(1314年)第二次重修后仅四年,行宫出现“殿宇维新而神像悉弊”的情况——殿堂建筑因刚修缮不久仍保持完好,但供奉的泰山神神像已破损严重,既违背祭祀礼制,也无法满足百姓祈福敬神的需求,成为此次重修的直接动因。
- 初始推进:和道以地方官身份主动担责,先命“社长赵义等四人”(元代基层行政负责人,掌乡里教化、劝农、公益事务)撰写募捐文书,再面向民间“好善之家”劝募资金,专项用于神像彩绘;同时在公务之余亲自监督工程进展,保障修缮工作有序推进。
- 中断缘由:工程启动不久(约1319年前后),遭遇两重关键变故:
1. 人事变动:和道任期届满,由刘承事接任莱芜县尹,新官未延续前任未竟的重修工程;
2. 灾荒与变故:当地随后“饥馑荐臻”(连年饥荒),叠加诸多社会变故,百姓生计艰难,无力继续捐助,工程被迫停滞约4年。
- 续修与完成:元至治元年(1323年)冬,李利用二次出任莱芜县尹,前任县尹朱仲良率先向他详细禀报了东岳行宫重修中辍的来龙去脉,力劝其续修。李利用认同重修的必要性,随即重启劝募工作,凭借其公信力向“富足之民”恳切劝说,得到民间积极响应——百姓“奉金上施,惟恐其后”,募捐进展顺利,仅用数月便圆满完成修缮。
(三)重修意义
莱芜东岳行宫第三次重修的波折历程,既体现了泰山神信仰在莱芜民间的深厚根基——即便历经人事更迭、灾荒变故,百姓对泰山祭祀的热情始终未减;也彰显了元代地方治理中“官民同心”的图景:地方官主动担当、基层管理者积极配合、民间百姓踊跃参与,共同守护地方文化地标。而五位官员的任职时序与重修工程的深度绑定,更让东岳行宫成为元代莱芜职官传承与地方治理的实物见证,印证了泰山文化自岱庙祖庙向基层邑县的深度辐射,是莱芜融入泰山信仰体系的鲜活历史印记。
作者简介
长勺野老
又名虎山遗客、煜阳子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会青年副会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