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城北,华山与鹊山遥遥相望。华山高耸,鹊山横障,坐落平原,黄河相伴。华山又称华不注山,是平地突起的孤峰,山势陡峭,倒映在华山湖中,宛如一朵含苞的青莲。向西望去,鹊山则全然不同。它伏卧在黄河北岸,山体平缓敦厚,像一头歇息的巨牛,没有华山的奇峻,却多了几分沉稳。当夕阳西下,余晖将华山染成金黄,鹊山则在暮色中化作深沉的剪影。一秀一朴,一立一卧,就这样静静对望了千万年,守着脚下的黄河水汤汤东流。

鹊华烟雨入秋色,古今诗画美名扬。鹊华两山之间,便是元代赵孟頫笔下《鹊华秋色图》的实景。公元1295年,在济南为官三年的赵孟頫回到故乡吴兴,听祖籍济南的友人周密诉说思乡之情后,当即提笔挥毫绘就传世佳作《鹊华秋色图》,并题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此联至今悬于趵突泉泺源堂,成为济南的文化符号。《鹊华秋色图》采用平远构图,以花青杂以石青渲染两座主峰,鹊山如黛,华山似剑,泺水泛波,渔舟泊岸,茅舍、苇渚错落其间,将齐鲁大地的温婉与灵动,凝于宣纸之上。这幅被誉为一洗工气的“思乡第一图”,不仅成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更将鹊华二山的秋色定格为永恒。
鹊华并秀翠千载,文藻长萦历下秋。自古以来,鹊华山水之美引得李白、杜甫、曾巩、元好问、张养浩及明清一众历史名人为其吟诗作赋。“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华山,以芙蓉初绽的姿容定格在盛唐的月光里。北宋文学家曾巩在任职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曾创作多首描绘鹊山的诗作,其中《鹊山》以“一峰孤起势崔嵬,秀色挼蓝入酒杯”开篇,展现了鹊山秀色融于湖光的景象。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重修会波楼记》中写道:“鹊华两峰,屹然剑列,峭拔无所附丽,众山皆若相率拱秀而君之。”形象说出了鹊华二山在济南诸山中的位置。历代文人墨客将鹊华二山的秀美风光吟咏成不朽的诗篇,使其超越了自然山水的范畴,升华为一座承载着千年文脉与诗魂的文化丰碑。

莫道名山文字老,新篇又写碧峰间。如今,华山通过挖湖蓄水、土方堆山,建成了如今重现生机、宛如仙境的华山湿地公园。从引水蓄水、景观绿化,到崇正桥、烟雨桥、观景平台等配套建设,公园在复原自然山水格局的同时,又注重新的人文之美。山脚下多了往来的观光车与古风市集,游客循着诗与画的踪迹而来,文化热度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烟火气。而在济南黄河北岸,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鹊山生态文化区依托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文化意象,构建“一轴一塔三馆三区”空间格局。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重点工程,集合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多重功能,以新鹊华秋色擘画文旅商融合新图景。坐落在鹊山生态文化区内的全国首座中新温室花园综合体——鹊华中新园,引入新加坡特色植物与生态技术,打造以玻璃穹顶与挑高空间构建通透的“水晶宫殿”。与此同时,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建设也在有序推进。这些新兴文化设施与华山、鹊山遥相呼应,实现了历史与当代的时空对话。



光阴流转,鹊华之间的底色从未改变。从李白的诗词吟唱到赵孟頫的山水画卷,从渔舟唱晚到科技兴城,济南起步区正在这幅文化长卷上续写新篇。当月光再次洒满鹊华二山,古画的留白处已被新城的轮廓填满,而诗词的韵律和画卷的笔墨,正是这幅新时代“鹊华秋色图”最动人的题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