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3日当地时间9点左右,喜马拉雅山脉的卓玛康峰出大事了。
一场雪崩突然下来,积雪裹着岩石直接冲毁了一支登山队的大本营,这支队伍里有12个人,包括登山者和向导,本来正准备往6332米的峰顶走。
截至当天深夜,救援的人找到了3具遗体,分别是1个法国人和2个尼泊尔人,另外还有4个人没消息,听说是2个意大利人、1个德国人和1个加拿大人,现在还在找,但情况估计不太好。
这事儿最让我纳闷的是,它不是毫无征兆的突发情况,早有预警摆在那儿了。
尼泊尔秋季本来是登山的好时候,天气晴朗、看得远,所以吸引不少人来。
但极端天气这玩意儿就像悬头顶的剑,说下来就下来。
这次雪崩前一周,有个叫“蒙塔”的气旋扫过南亚,给尼泊尔带来不少雨雪,高海拔的积雪层被泡得特别松。
而且尼泊尔水文气象部门10月初就发了预警,说高海拔地区可能雪崩,让大家先别去徒步。
预警成“废纸”?登山队的风险误判太致命
可卓玛康峰这支登山队,好像没把预警当回事。
雪崩前一小时,他们刚离开大本营,走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
本来那片区域的积雪,受气旋影响已经变成了不稳定的层状结构,稍微有点震动就可能塌。
本来想觉得他们可能是经验不足没察觉,但后来发现,官方都把风险明着说了,他们还是往上走,这就不是经验的问题了,更像是没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雪崩一发生,救援就立马启动了,但走得特别不顺。
多拉卡县的副警司吉安・库马尔・马哈托说,当天下午第一架救援直升机就到了纳高恩地区,可这儿离大本营还得步行5小时。
更麻烦的是,雪一直下,啥也看不清,直升机根本没法直接飞到事发地。
救援队员只能靠走,积雪都到腰了,每走一公里就得耗好几个小时。
尼泊尔偏远山区的救援条件,是真的差。
那片区域连基础的救援设施都没有,要是有伤员,得先靠人抬到直升机能降落的地方,再往加德满都的医院送。
这一折腾,最佳救援时间早过去了。
尼泊尔向导协会的负责人普拉丹还说,光直升机每小时的飞行费用就超过5000美元,而且天气不好还飞不了。
这成本又高、效率又低,遇到事儿根本扛不住。
救援卡壳5小时!尼泊尔山区的“救命难”不是第一次
其实卓玛康峰这次救援难,不是尼泊尔第一次遇到。
之前有个中国男子去珠峰徒步,因为高反遇险,结果那片区域没信号,直升机又因为起雾没法降落,最后也没救过来。
这就能看出来,尼泊尔偏远山区的救援,一直有“时间差”和“条件差”的问题,不是偶尔一次,是普遍存在的短板。
更让人揪心的是,卓玛康峰的雪崩还不是近期唯一的登山悲剧。
就在同一周,尼泊尔西部的潘巴里山,有两个意大利登山者因为暴风雪被困,搜了三天只救出1个同伴,另外两个人至今没找到。
今年10月的时候,珠峰附近还堵了好几百个徒步者,因为天气太差走不了,有几个人差点因为体温过低死掉。
如此看来,这些事儿凑到一块儿,其实指向一个挺严峻的现实:现在喜马拉雅登山的风险,正因为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大。
我查过一些数据,现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积雪,没以前结实了,雪线也在往上走,极端天气引发雪崩的概率比以前高不少。
而且尼泊尔这边的登山管理和救援体系,漏洞一直没补上,两者碰到一起,悲剧自然就多了。
大家都知道,尼泊尔是全球登山爱好者的主要目的地,每年能吸引上百万游客,高山探险产业能贡献全国GDP的8%。
本来靠这个产业赚钱没问题,但问题是,他们好像把重心都放在了赚多少钱上,安全管理的漏洞越来越明显。
尼泊尔2023年就扩大了徒步禁令,要求去偏远地区的旅行者必须找认证向导;2024年又出台了珠峰新规,限制没经验的人登顶。
可这些规定,执行的时候根本没到位,跟摆样子差不多。
就说卓玛康峰这支登山队,虽然找了当地向导,但没按要求提前给当地警方报备详细行程,结果事故刚发生的时候,救援人员连他们具体在哪儿都不知道,耽误了不少时间。
更何况,有些旅游公司为了抢客户,还故意把风险说得很轻,甚至接纳那些根本没高海拔攀登经验的游客。
这不是赚黑心钱吗,把人的安全当儿戏,早晚还得出事。
毫无疑问,卓玛康峰的雪崩不是偶然,是“预警没人听、救援跟不上、气候在恶化、管理不严格”这几个问题凑到一块儿的结果。
现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登山,已经进入了“高风险新常态”,不是以前那种“做好准备就能安全”的情况了。
尼泊尔要是还想靠高山探险产业发展,就不能只盯着钱,得把安全当回事。
预警信息得传到位,山区的救援设施得补上,那些规定也得真刀真枪地执行。
对于登山者来说,也得认清现在的气候风险,别抱着“侥幸心理”往上冲。
只有双方都发力,才能让喜马拉雅的登山之旅,少点悲剧,多点安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