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词遇见菊花 郑州这场展把浪漫玩出了新花样
随着秋风起,菊花盛开的季节来临,郑州市人民公园内万朵菊花如潮水般涌现,仿佛一幅展开的宋词画卷。这里既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也隐含着“黄花深巷,红叶低窗”的静谧氛围。
本次展览从10月29日至11月12日,向公众免费开放。本届菊花展主题为“东篱菊话 宋词雅集”,共展出“蜀国夫人”“正风学士”“黄鹤楼”“墨红托桂”等百余品种、4万余盆菊花。人民公园东门内广场、青年路、中心广场、秋园广场4个室外展区一区一景,通过设置大型主题花坛与菊艺造型,分别形成“东篱问菊”“暗香浮动”“帘卷西风”“菊景盆趣”等景观特色,其中,秋园广场搭建的外展区及广场北侧展厅为盆景展区,主要展出菊花精品,以及盆景园内的百余盆大、中、小、微型盆景。
展览期间,秋园广场还将举行“菊韵绘扇童手造趣”团扇DIY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手绘菊花,亲手制作专属的团扇作品,从中感受中式文化的雅趣与魅力。
在这个秋天,郑州市人民公园邀请您步入菊花的海洋,沉浸在千姿百态的菊影与诗词之间,寻回一份属于东方的宁静与深远。
本报记者 裴其娟 黄栖悦 通讯员 吕靖
红色经典歌剧带观众重温革命岁月
“中原歌剧周”开幕演出《江姐》亮相
11月6日晚,红色经典歌剧、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唱响,为中原歌剧周拉开帷幕,带观众重温革命岁月。
《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作品,改编自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空政文工团首演。该剧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讲述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原型)从接受地下党任务、经历丧夫之痛、被捕入狱,到抗酷刑守信仰、最终慷慨就义的历程,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气节,是民族音乐与革命主题融合的经典。
《江姐》导演、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第三代“江姐”的扮演者金曼更愿意把这部剧定位为交响清唱剧:“歌剧注重讲故事,而交响清唱剧更注重音乐性,《江姐》的音乐部分非常值得现场聆听,交响乐有非常特别的震撼力,现场聆听会有很多想象空间。”
金曼介绍,交响清唱剧将歌:3个小时的时长,改为1小时40分钟,用非常凝练、集中的方式来表达。
《江姐》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夕,地下党员江姐在根据地带领游击队员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斗争。在战友及群众的掩护下,江姐与同志们一道缴获了敌人的大批武器弹药,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国民党气急败坏,四处抓捕江姐。江姐被捕后,面对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各种酷刑及威逼利诱,毫无畏惧,义正辞严地痛斥敌人与人民为敌的种种罪行,为了不暴露同志们的越狱计划,有力地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上刑场……
“高水平、高质量,一场难忘的视觉盛宴和艺术体验”“音乐优美、剧情经典,在家门口就能领略顶级歌剧的艺术魅力,太惊喜了……”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表示,历经岁月沉淀的《江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据悉,7日,《江姐》将在河南艺术中心进行第二场演出。接下来,中原歌剧周将为大家呈现《党的女儿》《魔笛》《女人心》《塞维利亚理发师》《丑角》等中外经典歌剧。
记者 秦华
艺术总监戴玉强:
领略歌剧魅力,让“戏剧大省”更名副其实
作为由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担任艺术总监的中原歌剧周的首场演出,昨晚(6日),红色经典歌剧、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本次中原歌剧周有哪些特色与亮点?举办此次活动对于郑州乃至河南的文化建设有什么样的价值?记者在河南艺术中心采访了戴玉强。
让戏剧之花在中原开得更绚烂
“河南是戏剧大省,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豫剧、京剧、曲剧以及许多其他地方剧种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如果在这片戏剧的沃土上加入更多歌剧作品,那戏剧百花园将更加绚烂。”谈及举办此次中原歌剧周的初衷,戴玉强介绍,歌剧作为戏剧中最重要、最综合的艺术品种之一,也应该在这片土地上有它应有的位置和生态环境,“希望通过活动的举办,让更多人看到河南丰富的艺术资源,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歌剧是所有音乐专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举办中原歌剧周,无论是从丰富河南的艺术表达,还是对整个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戴玉强说,中原歌剧周从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希望能让更多观众领略到歌剧的艺术魅力,让河南“戏剧大省”的名号更加名副其实。
戴玉强说,未来计划每年秋季常态化举办中原歌剧周,并邀请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歌剧艺术家参与其中,争取将歌剧周打造成中原文化新名片。
戴玉强介绍,本次中原歌剧周举办时间是11月6日至18日,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河南电视台8号演播厅上演6台歌剧10余场演出,包括红色经典名剧《江姐》《党的女儿》,莫扎特经典喜剧《魔笛》《女人心》,罗西尼名作《塞维利亚理发师》以及莱翁卡瓦洛的现实主义作品《丑角》。
为“郑州有戏”建设锦上添花
2024年11月20日至29日,由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联合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策划的歌剧《茶花女》,在河南艺术中心连续演出10场,场场爆满。一位武汉观众专程坐高铁来郑州观看演出,并写了一篇《为了一部戏奔赴一座城》长文,“为戏奔赴”,也渐渐成为当代文旅融合的典型现象。
“《茶花女》的演出是怎么爆满的呢?许多观众都来自郑州的‘两小时高铁圈’,而且他们慕名而来观看演出后,体验感非常好,纷纷表示还要再来,我想,这种‘为了一部戏奔赴一座城’的热情,对于郑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也起到推动作用。”戴玉强认为,郑州交通便利,非常适合举办各类艺术节、展演、展览、会议等活动,这为我们更好地发展艺术提供了先天优势。更为难得的是,郑州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当前,郑州市正在大力推进文化郑州、戏曲郑州建设,统筹资源打造“郑州有戏”品牌,也希望中原歌剧周能为“郑州有戏”品牌建设锦上添花。
“而要想长久地留住观众的热情,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既需要有更多好的作品持续呈现,也需要从整体形象到个性化服务的提升。”戴玉强认为,这也是更核心的内容。这便要求院团排出更多好的作品并经常上演,渐渐形成一种氛围,而这,也是戴玉强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来到河南后,他一直在想方设法营造河南的音乐生态环境。
《江姐》亮相开启歌剧周
6日,红色经典歌剧、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作为本次中原歌剧周的开场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
为什么要选择在音乐厅演出?“我们不想做成像演唱会那样的形式,而是要做出差异化和区别。我们采用交响乐和科学的唱法,不依赖现代设备,完全依靠音乐厅的自然回响和音效来呈现演出。”在戴玉强看来,这样的演出非常难得,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演出,都是用电声包装起来的,就像在手机里看到的那些直播,俊男靓女们都经过美颜和滤镜,见到本人后有时会大失所望,而《江姐》的演出,就是“素颜”,听的就是内容、情感、唱功,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
《江姐》后面合唱的部分都由在校学生来完成。戴玉强说,平时学生一个学期学两首歌,可能还背不下来,到台上还会磕巴、出错。经过这次锻炼,居然把这么大的作品全都背下来了,他们自己也更有信心。而这也引起了戴玉强的思考——大学教育除了教技能和知识之外,引导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坚定自我、勇于挑战,学会把压力变成动力,也许是更宝贵的收获。
本报记者 秦华
华服“舞动”中原 激活文旅融合新动力
——河南大遗址公园走廊上的“汉服经济”观察
近年来,我国文旅产业在深度复苏中加速迭代,“国潮”消费从圈层走向大众,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其中,汉服热尤为亮眼,“汉服+文旅”的融合模式,正成为文化遗产活态化利用与民生增收的重要结合点。
在这股全国性浪潮中,河南依托“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的深厚文明底蕴,以汉服为纽带,串联起仰韶文化、二里头遗址、殷墟甲骨文等千年文脉,实现了“文化体验—产业延伸—民生改善”的闭环,更为全国文旅融合提供了兼具历史厚度与实践温度的样本。
五城联动 让文化遗产“走”到地上
2022年12月,洛邑古城里,一位只有3000粉丝的游客拍了条“日常装变汉服”的短视频——镜头里,普通T恤、牛仔裤,转身换上绣着缠枝莲的襦裙,再绾个盛唐发髻,背景是青灰瓦檐下的宫灯。这条视频火了,点赞量16.8万。
就像一滴水珠落进热油里,洛阳的“汉服热”一下子“炸”了。社交平台上,“为爱奔赴洛阳”播放5.5亿次,“总要去洛阳看看牡丹”播放4.3亿次。洛邑古城、隋唐洛阳城、龙门石窟这些大遗址旁,满是穿汉服的年轻人。
实际上,这只是“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汉服热潮的一个缩影。早在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就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2023年9月,河南再次发文,强调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
热潮顺着大遗址走廊蔓延,却在不同城市长出了不同模样。向东到开封,这座宋都把汉服与“宋韵”绑在了一起。今年,半亩园“宋服妆造一条街”聚起90家店铺,“住宋居、着宋服、品宋宴”成了游客的标配,连服务员都穿着圆领袍端茶送水。
往北到安阳,汉服则染上了“殷商底色”。2024年农历三月三,魁星阁城墙下,100余位汉服爱好者穿着商朝夔龙纹暖色衣、唐代鲜艳宽袍轮番展演,300余米的县前街很快成了“汉服打卡地”。
如今,这条“大走廊”星光璀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三门峡五城联动,以一袭袭飘逸汉服让沉睡的地下遗产“走”到地上。
激活潜力 从“看古”到“入古”的沉浸式体验
河南的汉服热,从不只是“穿件衣服拍照”,而是五城紧扣大遗址特色,让游客真正“入古”的深度体验。
洛阳摸准了年轻人的心思——他们要的不是“看古”,而是“入古”。于是,大遗址旁的“沉浸式场景”,一茬接一茬地冒:文峰塔下的水榭舞台上,“天女”踏歌而来,《霓裳羽衣曲》混着电音节奏,彩瓣随鼓点飘——穿汉服的年轻人举着团扇摇摆,盛唐的月光和现代霓虹撞在一起,全网播放量破亿。
开封则对“沉浸感”进行了纵深挖掘,为其注入了独特的“宋韵”灵魂。清明上河园推出“我在宋朝的一天”活动,提供复原妆造和美景跟拍服务;游客在开封府可以跟着“包拯”断案、在中国翰园碑林能够与“苏轼”互动问答。
最西端的三门峡,则把汉服玩出了“雅致感”。甘棠书院的周日雅集上,汉服社创办人筝歌带大家烹茶焚香,围绕琴棋书画诗酒茶开展活动。
串珠成链 富民财丰的双向逻辑
汉服热在河南,早已不是“带火几家店”,而是五城各自织就产业链,带动百业繁荣、民生改善的全域图景。
洛阳的产业链最为成熟,形成了“设计—生产—体验—服务—衍生”的全链条。上游有本地厂家做汉服面料,绣娘订单排到半年后;下游跟拍师狄燕每月接200多单;十字街“唐宫夜宴”主题餐厅里,穿圆领袍的服务员端上“武则天赐宴”套餐,牡丹酥拼出洛阳城地图。
开封的产业链紧扣“宋文化”,形成“文化IP+体验消费”的特色模式。半亩园“宋服妆造一条街”带动2186人就业,其中80%是本地居民;2024年全市旅游接待量1.05亿人次,综合收入779.6亿元,以汉服为代表的文化体验消费占比较高。
郑州的产业链充满“年轻活力”,主打“潮流化+大众化”。星河里街区的汉服店、小吃店、文创店联动,形成“一站式消费”场景;电商平台上,郑州商家推出晋制、唐制、宋制等各式汉服,还改良出“日常中国风”服饰,满足不同需求。这种年轻化的产业生态,让郑州成为河南汉服走向全国的“输出港”,不少外地商家来郑州采购汉服、学习运营模式。
三门峡的产业链虽小众却精致。筝歌的汉服社带动香品研发、手工制作、公益培训等业态,香事小组成员走进各地展演,本地菊花、连翘等物产成了香品原料,既传承文化,又带动地方特产销售,形成“小而美”的产业生态。
精织长红 从短期热到长期兴的保障
热起来容易,长红难。河南五城都深谙此理,以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让汉服热“续温”,而非“昙花一现”。
洛阳的管理最具代表性。老城区文旅局联合景区,对跟拍摄影师进行统一登记、培训、编号、发证,明码标价;开封市系统性构建了从服务标准到权益保障的全链条机制:一方面,出台《宋式服饰体验服务规范》;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放心消费险”,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配套建立快速维权处置机制。安阳市在县前街实行“统一运营+商户自治”,古城公司帮汉服馆规划布局,还培训商户“从客户需求出发”——天气热时,店家会主动送扇子、遮阳伞,保证妆造不花妆。
文脉新钥 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如今,再走河南大遗址走廊,会发现汉服已不只是“衣服”,而是五城共同的“文明钥匙”。在洛阳二里头遗址,穿汉服的孩子跟着讲解员看“绿松石龙形器”;在开封宋都遗址,游客穿宋服读《东京梦华录》;在安阳殷墟,游客穿商代服饰体验甲骨文篆刻;在郑州商都遗址,爱好者穿汉服巡游;在三门峡仰韶村遗址,雅集上的汉服与彩陶纹样呼应,让史前文明有了现代表达。
今年十一黄金周,河南全省接待游客8136.3万人次,旅游收入539.1亿元,其中汉服体验、文化研学成了最热门的消费项目之一。
暮色落时,洛阳洛邑古城、开封清明上河园、安阳县前街、郑州二七广场、三门峡甘棠苑的宫灯次第亮起。穿汉服的游客举着手机拍遗址、拍古街、拍雅集;镜头里,千年的瓦檐、青铜的纹路、宋瓷的光泽与年轻的笑脸叠在一起——这既是河南大遗址走廊里最生动的“古今对话”,更是全国文旅融合浪潮中,以文化力量激活产业、惠及民生的鲜活注脚。
据《经济参考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